餐企老板内参 月半| 文
重磅!
2022餐饮数字化创新十大案例发布
在餐饮数字化升级的进程中,是否有标杆可以参考?
我们找来一些头部品牌的真实评价:
门店突破6000+的甜啦啦:想扩张,想区域破局,背后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实现“管理破局”。
丰茂烤串:数字化升级,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数据分析,让客诉大幅下降。
2500+门店的马路边边:管理者仅有29人。这背后不单是系统,更是一套相当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近日,“2022餐饮数字化创新十大案例”发布,丰茂烤串、多乐之日、蓝海集团、甜啦啦、马路边边、点都德等企业上榜。
这份榜单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北京多来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哗啦啦)共同征集,活动历时一个半月,百余家餐饮企业参与,在业态上涉及正餐、火锅、烧烤、烘焙、团餐等多业态,最终,十家企业入围。
做好翻身,做不好“翻车”!
榜单揭秘了这些数字化真相……
有标杆就有参考。从榜单中,内参君试图找到大家的共性,从标杆企业,看餐饮在数字化这条道路上的当下与未来。同时,从一些数据中,也能看到行业积极进步下的“暗潮涌动”。
1、中国餐饮数字化投入平均水平远低美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榜单的分析报告中,一则关于中美对比的数据,格外“扎眼”:经调研,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数字化投入的平均水平约为0.2%-0.5%。横向对比美国,有数据显示,美国餐饮企业投入平均水平约为营收的2%。
4倍以上的差距,带来的结果也不小:与美国超过60%、日本超过50%的连锁化率相比,中餐不到17%的连锁化率,的确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连锁化的本质是现代化,连锁化率的本质是行业的工业化程度,而工业化升级,必然需要数字化来加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差距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巨大的差距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上升空间”。餐饮市场的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也会在中国重演,行业追逐的“万店时代”,将随着工业化进步而逐渐“梦想照进现实”。
2、“采购”和“合作开发”的比例,远大于“自主开发”
餐饮企业搞数字化,到底应该“自研”还是“采购”?
调研数据显示,“购买第三方软件”和“合作开发”占比居前,分别为53.66%和41.46%,“自主开发”仅占2.44%。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全球最大的运动服饰品牌之一“耐克”来说,它只需要做好两件事——定义品牌,定义产品。它不需要自建工厂,因为这既不规模,也不经济。放到餐饮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此,餐饮人也有不少“真实体验”:霸蛮首席信官曾表示,如果自研系统只是满足当下的管理问题,缺乏对未来的预判,那么当市场和业务迭代升级、也需要系统升级甚至推翻,那这个工程链路就变得耗时更长、成本更高了。
3、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综合竞争力”成为普遍期望
餐饮企业做数字化,往往是被“倒逼”的。
老乡鸡束从轩曾说: 我们从5个人的数字化团队,发展到100多人。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 数字化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长出来”的,是业务倒逼出来的。需要边摸索、边建设、边应用 。
一边是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的“需求”,另一面,数字化转型,也为大多数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者就像两个对冲的力量,相互促进。
在“贵司最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解决什么问题”的答案中,“通过整体数字化转型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占比高达92.68%,“用系统解决单点单环节问题”的占比仅为48.78%。
丰茂烤串信息及数字化总监孟凡奇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结论: “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单看鼻子、眼睛、嘴巴可能很好看,但对于整张脸来说,整体的和谐更加重要。 ”
4、门店管理、会员营销、供应链管理是“三大直接需求”
对于连锁企业来说,什么是发展中的“大山”? 这一点,报告中也可管中窥豹:
“门店管理”、“会员营销”、“供应链管理”成为三大直接需求。 前两者为前端场景,向来是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而如今,“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也得到充分重视,开始与“会员营销数字化”持平,足见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向纵深进发。
(贵司认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哪一场景的优先级最高?)
餐饮企业比拼到最后,一定是供应链的较量,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从原料品控开始,采购、库存、配送管理等全程匹配,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
具备“数字化基因”的五爷拌面就是典型例子。 五爷拌面的数字化架构,一开始就明确希望: 实现“数据不求人”的全链路信息流建设。 从数字化1.0到3.0,五爷拌面搭建供应链系统、后台管理系统、订货系统等,使各门店的管理能够达到准直营店的管理标准,最终,品牌快速实现千店连锁。
5、预期效果不明晰,成为餐饮数字化转型的“绊脚石”
数字化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餐饮企业也需要经历入门期、升级打怪期、成熟稳定期。 报告显示,“预期效果不明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阻碍。
(制约贵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位同行表示,数字化的搭建逻辑,是“慢功夫,快发展”,前面的功夫很慢,而一旦基础稳固,才能快速发展,这中间必然有个“磨刀期”。 换句话说,数字化不是短期事业,而是长期事业。
从1到100
数字化是连锁企业必须跨过的坎!
效率和体验,是数字化的核心。这两个维度,一个针对TOB,一个针对TOC,缺一不可。餐饮想要做连锁规模的升级,数字化是必须跨过的坎儿。
以效率来说:
门店数量超过6000+的甜啦啦,通过数字化提升了加盟连锁管理效率,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人工巡店、督查等制度进行管控。伴随企业迅速成长,人员管理问题、新人磨合问题日渐突显。甜啦啦通过一套店务管理数字化的体系,将人员经验的沉淀,变成了品牌管理的沉淀,新人就位之后,有一套标准体系可以“直接复制”,“傻瓜式直给”简化了管理成本。
以体验来说:
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曾坦言,没有系统的时候,人是“不知不觉”的,而数字化升级的标志,就是通过数据做到“先知先觉”。比如今天可能下大雨,通过信息提前预知,就可以早做促销,提前释放掉备货;比如今天降温,茶饮品牌也可以通过提前预知,重点推荐热饮、发放热饮优惠券……
“从国内的经营情况来看,起初大家关注规模化发展,随后是产品主义、品质为先,而未来考验的是餐厅能否给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体验。”
而企业如何搭建数字化?分析报告也给出了具体“五步走”指导:
一是要有数字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要养成依靠数据做决策,而非依赖“直觉”和“经验”做决策的习惯。
二是企业要重新梳理自身业务,思考业务流程的全部,明确需求。
三是借助系统梳理“数字资产”,“数据”与“数据资产”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结构化”。
四是企业要具备数字化转型需要的运营和管理能力。
五是要用好数字化的工具,让数字真正参与到实际经营管理中。
小结
总而言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连锁企业的发展优势,已经从规模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从头部品牌的动向来看,各个企业都逐渐把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连锁化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这背后,拥抱数字化,也是拥抱“万店时代”。
“凤起小笼”凭借“小笼包+”的创新打法,每日营业收入达1.8万;且目前已在北京、郑州等地开出30多家分店,部分门店频繁刷新日收入记录。
餐饮品牌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是需要练就深厚的内功的,而练内功需要专注,需要足够聚焦,需要有不为短期利益所诱惑的定力。
彭心表示,这个月奈雪的茶门店即将达1000家,会员超过5500万;最难、最卷的时候要停下来回顾一下自己的初心。
近日,巨人集团第一家“脑白金+ Café”咖啡门店在上海开业,产品品类涵盖美式、拿铁和摩卡等,价格从9元到22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