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佳欣
编辑|森林
酱香拿铁的余热尚未散去,酸梅汤又火了一把。
提起酸梅汤,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火锅店常备的佐餐饮料。但这段时间,去中药房“下单”酸梅汤,却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阵新热潮。
先是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中药房酸梅汤的配方和购买渠道,随后,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的售价1.34元一帖的酸梅汤,直接卖到断货、供不应求,“中药房配酸梅汤”等词条也频频登上热搜。
事实上,除酸梅汤外,各地中医院、中药房还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中药茶饮,例如和胃调脾茶、减体茶、姜枣茶等等。
“中药版酸梅汤”意外出圈背后,年轻人有自己的养生节奏。当“新中式养生”正中他们下怀,中药茶饮又能否搭上这趟快车?
为什么是酸梅汤?
玫瑰茄、山楂、甘草、陈皮、乌梅、桑葚、洛神花……各称10g左右放在牛皮纸上,用包中药的手法打包捆扎起来,就得到酸梅汤的原材料。
24岁的陈舒在合肥一家同仁堂药店花15元买了这样一副酸梅汤。
本是为了跟风尝个鲜,但把原料熬成汤的过程,远比她想象中麻烦。先是要将药材在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再反复加水、过滤、熬煮接近一小时,才得到一锅酸梅汤的成品。而一副原料大约能煮2-3杯酸梅汤。
花了好大功夫煮出来的酸梅汤,据陈舒回忆,“味道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苦涩”。平时喝惯了奶茶的她,往里加了好几块冰糖才能入口。
与此同时,网上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选择在中药房里煎好的酸梅汤,入口酸涩且有很浓的中药味,“应该是煎锅已经被中药渗透入味了”。
口感并不突出的中药房酸梅汤,究竟凭什么俘获年轻人?
《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成为当下养生消费主力军,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
觉醒了“养生血脉”的年轻人,并不满足于常见的保温杯泡枸杞、人参泡茶,转而探索更加花样百出的养生方式。前有三伏天晒背、药包泡脚,后有中药房酸梅汤供不应求,中医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
在中医馆,看病自有章程。哪怕只是开一副酸梅汤,也要经历问诊、开方、抓药等全流程,某种程度上不失为一种仪式感。
36氪安徽观察到,一副酸梅汤的中药材价格一般在14到18元之间不等,1.34元一帖的酸梅汤在同仁堂之类的连锁中药房很难看到。药房代煎酸梅汤的费用通常在5-10元左右一次,有的店铺需要买10副起才能代煎。因此,大部分消费者往往选择将包装好的药材带回家自己熬制,或直接购买中医馆的成品酸梅汤。
当然,中药茶饮也不只有酸梅汤一种,例如紫苏杨梅饮、琥珀马蹄爽,此外还有各类特色药茶。口味如何见仁见智,但不同茶饮对应了不同的功效,常被提及的有生津开胃、祛湿、疏肝、消食、明目、润肺、解酒等等。
比之市面上备受欢迎的奶茶、果茶,以酸梅汤为代表的中药茶饮原料上一目了然,只有药材没有添加剂,有的甚至连冰糖都要自己加。
“可能喝的就是仪式感,还有这个纯天然无添加的配方吧。”陈舒这样认为。
走进年轻人,然后呢?
当健康养生逐渐成为全民趋势,中药茶饮实际上并非新物种,不少知名玩家早就瞄准了这条赛道。
36氪安徽关注到,早在2019年,同仁堂健康药业就推出了新零售品牌「知嘛健康」,并在线下门店上线了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肉桂卡布奇诺、罗汉果美式等一系列“养生咖啡”。
今年年初,茶饮品牌「奈雪的茶」与「东阿阿胶」联名,推出了多款含东阿阿胶的奶茶与甜品,大胆进行了一次“国潮养生”的创新尝试。
此外,一些养生定位的新茶饮品牌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名字都颇具中式风格,如北京的「顺时而饮」、江苏的「百草间」、云南的「五味茶」等。36氪安徽观察到,合肥也有一家名为「壶碟」的中药茶饮店,主打仙草茶、熬夜大补八珍茶、润肺百合雪梨饮等草本配方饮品,比起普通奶茶店甚至更像一间中药铺。
将中药与茶饮结合,一方面契合了年轻群体轻量化、纯天然的“新中式养生”需求,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正在解锁更多新的可能。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主任惠燕告诉36氪安徽,当下流行的中药茶饮是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现代化的载体之一,“(它们)门槛不高,很多人都能做,年轻人也愿意接受。”
而她也强调,要想做到更加规范、收获更好的功效,还是要引入专业人士指导或加入茶饮的综合研发。
“中医遵循‘一人一方’,用药时也要根据药材的性味。”惠燕举例,“比如温补性中药材可以调节体虚、寒凉,但哪怕做成茶饮,内火旺的人也不一定适用,需要标明适合的人群。”
回到酸梅汤,由于药材质量、来源渠道、配方配比等的不同,中药版酸梅汤的定价很难做到统一,但惠燕表示,希望中药茶饮能置于统一的食品管理规范之下,避免因为门槛较低造成的一哄而上。
与此同时,放眼整个行业来看,当下的中药茶饮不论在目标客群、消费特征还是市场规模上,都仍是新茶饮中的一个小众品类,许多品牌甚至只是“昙花一现”,很难迅速实现规模化与规范化。
酸梅汤的爆火只是一个新的契机。随着热度逐渐淡去,发展至今的中药茶饮能否真正“破圈”,下一步怎么走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