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圈的“千店神话”,正在加速上演,持续扩大着市场对赛道的想象空间。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7.2%,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不知不觉中,卖咖啡方式已经变了。在新的消费环境下,品牌的竞争趋势已经逐渐从产品竞争、风格竞争转向品牌力的竞争。无论新老品牌,都在通过花样创新来卖咖啡,想方设法抢占消费者的心智。
咖啡赛道最近都有哪些创意在落地?CEO品牌观察系列报道《卖咖啡的N种姿势》带你看一看。此篇我们关注的是日前刚刚获得1.2亿元A轮融资的「弄咖咖啡」。
获1.2亿元A轮融资,已开42家店
11月20日,新锐咖啡品牌「弄咖咖啡」宣布获得1.2亿元的A轮战略融资,由坚果创投领投,诸葛基金跟投。
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铺设联营门店,补贴城市首家样板店,加大营销力度,提升门店密集度,快速拉升品牌声量以及势能等方面。
坚果创投创始人表示,“「弄咖咖啡」现在入场正当时,目前国内咖啡市场已经出现数家万店品牌。在下沉市场,年轻人对个性化的咖啡需求非常大,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咖啡消费趋势不停有新的变化,把握变化,适应成长。”
「弄咖咖啡」成立于2023年6月,隶属于国信中企创联(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立至今不到半年时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咖啡品牌,除了这一次的融资事件,也没有更多关于该品牌的信息。
笔者从该品牌的官方小程序上看到,截至发稿日,全国已开业的门店有42家,除了北京有1家店,其他门店主要布局二、三、四线城市,例如长沙、长春、呼和浩特、佛山、天津、扬州、嘉兴等城市。
而从其门店选址上看,该品牌大部分是社区店和街铺,小部分开在购物中心。但从无论从门店设计还是产品设计上,弄咖咖啡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弄咖咖啡自我定位是“年轻人的咖啡”,产品方面有经典咖啡、创意咖啡、手冲咖啡等,产品定价相对平价,折后在9-20元之间不等,其中普通美式一杯7.4元,拿铁14.4元。
咖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营销战层出不穷,弄咖创始团队表示,“好的品质才是赢得市场的核心,当时代红利褪去,门店运营能力是守住最后滩头的唯一方式。弄咖咖啡未来将不断完善自身运营体系,自建工厂供应链,深度聚焦产品品质,确保核心团队不忘初心。”
今年融资金额过亿的咖啡品牌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近三年,我国咖啡行业累计发生约59起融资事件,其中,M Stand、Tim Hortons中国、Manner咖啡等品牌更是进行了多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据CEO品牌观察不完全统计,2023年仅上半年咖啡赛道就有19起笔融资。截止发稿日,2023年融资金额过亿元的除了「弄咖咖啡」之外,还有另外6笔,分别是:
2月,「幸猫咖啡」获得1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的A轮融资;
3月,「小咖主」获得星米资本领投的1亿元A轮融资;
3月,「隅田川咖啡」获得由沂景资本、建德国控联合领投的获数亿元C轮融资,并于XX月开出首家线下门店;
5月,「星茵咖啡」获得中天资本投资的2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8亿元)的A轮融资;
6月,「M Stand」获得由小红书领投的数亿元B+轮融资;
6月,「小咖咖啡」获得4.48亿元的B轮融资,连续6年保持盈利。
从精品咖啡到下沉市场,每个细分赛道都有机会存在。过去,咖啡赛道的最主要成绩来源于一二线城市,但随着咖啡市场逐步分层,咖啡渗透率逐渐饱和,下沉市场成为了众多咖啡品牌寻找增长的蓝海,尤其是平价咖啡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在现磨咖啡馆的阵营中,连锁咖啡品牌占据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除了瑞幸和库迪之外,像M Stand、Manner这样的新势力,也开始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发展。Manner近日更是宣布即将完成全国1200家直营店的规模。
《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咖啡连锁品牌共计733个,其中28个品牌门店数量超过100家。截至2023年,21家连锁咖啡品牌现存门店数量达25352家。
另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近一年国内新开咖啡店达77083家,净增门店数42450家。这也意味着,期间有将近3.5万家咖啡门店关闭。可见,资本也不是万能钥匙,同样曾受资本青睐的时萃咖啡、鱼眼咖啡均在去年年底关闭全线门店。
未来,随着咖啡产业链的全面迭代升级、数字化转型,品牌之间必将持续追逐,且加速行业洗牌。像弄咖咖啡这样的新兴选手,借助新的融资,也会加快发展的步伐,但能存活多久,也要看自身的探索和造化了。
11月20日,“弄咖咖啡” 获得坚果创投领投、诸葛基金跟投的1.2亿A轮战略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大力度铺设联营门店,补贴城市首家样板店等。
麦当劳宣布,计划到2027年底前新开超过8800家门店,实现全球店面总数5万个的目标;在中国市场,计划每年新开1000家餐厅。
后疫情时代下全球经济发生变局,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消费动态,但即使在疫情阴霾下,也有新的业态、新的品牌在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