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商业创新,就看曼谷

感性城市SCity   2024-01-25 14:51

核心提示:EMSPHERE,说它是2023年商业地产最大的惊喜和创新也不为过。

撰文/Zoff

在一个电商没那么发达的,处于热带且足够国际化的城市,线下商业究竟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

曼谷,绝对是一个理想答案。

近两三年,曼谷不管是从传统商场,再到小而美的社区商业,再到街头的商铺档口水上市集,依然再不断的发展、突破、创新,说它是亚洲线下商业最会创新的城市也不为过。

那么,曼谷商业到底有哪里是值得学习的?这还是需要从一些有意思的新案例入手。

EMSPHERE空中步道入口视野

首先是EMSPHERE,说它是2023年商业地产最大的惊喜和创新也不为过。

它的位置就在曼谷的通罗商圈,和其他两个“EM”兄弟在一起,是的,一个是以“空中花园”著称的EmQuartier,还有EmPorium,他们被高架人行步道链接起来,被称为“EMDistrict”,可以理解为EM商圈。

两个Em项目珠玉在前,坦白讲留给EMSPHERE的定位空间不多了,而这个项目就索性不破不立,用更潮流活力和“新市井”的概念做了一个新商业。

不得不说,它从外在的空间设计体验,再到内在的品牌商店组合,它打破了许多传统商场的条条框框,甚至是建立出了一个新的Mall范式。

EMSPHERE首层餐饮街区

最直接的,就是它在首层凭着8-10米的层高,几乎造了一座烟火十足的“小城镇”。先把人吸引进来走街串巷,这种气息是全世界的游客都喜欢的,一层动线在还原餐饮市集,二层就是各个餐饮档口的用餐区,创造出很强烈的探索欲,吸引人往上走。

在这里,你感觉到它几乎把曼谷的街道感和好吃的好玩的全都一股脑塞了进去,就像一座城市一样丰富,吸引每个游客在其中的小巷上下探索,去找好吃的。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高层高,首层甚至又搭了个架空层,配上这种悬挂的艺术装置,壁画,延申到高空的门面,视线都特别的通透且丰富。

而在场景营造上,区别于传统商场刻意营造的精致感,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沟渠,EMSPHERE就像一个“未完工”的大工地,从墙面到玻璃到柱子,所有的地方几乎都是“裸”的,让混泥土直接露出来,显得粗糙了些,但这种粗糙又和每家店的精致丰富形成强烈的反差感,在这种场景下,是不是不同的品牌,档口,餐饮和零售显得更生动,更亲切?EMSPHERE就是在刻意制造这种冲突。

EMSPHERE首层Market区域

其次,它打破了一些传统商场的固有格局。

以往的购物中心,首层都是各种奢侈品牌主力店撑门面,而在EMSPHERE,首层却是密密麻麻的餐饮和大超市,先搞得热热闹闹的吸引人气,到了二层三层才开始有各种零售,本地潮牌,曼谷的设计师品牌,大牌美妆,电车展厅一类的,购物中心该有的品牌,再往上走,还有个空中的宜家,以及其他的演艺和展览空间,甚至还有一个酒吧Tribe bar,在高层还原出水边Pub的体验感。

当然,每层的层高依然都很高,这也让每个店啊都是再真正的用策展的逻辑做空间,或者说完全就是“街区逻辑”,给每个品牌充分的表达和展示。所以,你能看到到处都有悬挂在半空中的装置和展台,就是用这种密密麻麻的形象陈列,让你的眼睛休息不下来,一直逛下去,每个角落都想看看。

这就是EMSPHERE,处处都在用反差创造吸引力:高大上高逼格的震撼,和烟火气老巷子随意,再这里都被融合在一起;而且,临街面都是超大的落地玻璃,让充足的阳光洒进来,也让里面的人看到城市CBD的景观,虽说是逛购物中心,但EMSPHERE啊更像挂在空中的街区,让你不会感半点的压抑,它就是让人轻松的“逛”,而非传统Mall摁着头让你“买”,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EMSPHERE室内细节

高空酒吧Tribe bar

EMSPHERE是曼谷式商业的一次集大成,几乎把曼谷的商业优势发挥到了最大。

首先就是设计,在泰国,东南亚,这里的人特别擅长把各种色彩、材料、灯光和展陈混合在一起,而且还能保持很好的审美,EMSPHERE就是如此的混搭和“杂而不乱”,用色特别的大胆直接,除了这些餐饮档口和超大的壁画和吊顶,就连厕所都是色彩艳丽的。

而关于国际化元素的杂糅,这个项目也是极尽开放的。你可以注意看这些招牌,上面有泰文英文日文韩文,当然也有中文,可以说,几乎全世界的文化符号,都被一股脑的用在了这个商场里,让每一个国外游客都能在这找到自己熟悉的元素,但又能同时体验到各种国家风情,从吃到穿再到玩儿,或者说啊,就很像一个“世界商业游乐场”。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深挖的项目,也需要持续关注,因为它只开了两个月步道。对于行业,它最大的意义还是在创造“盒子Mall”商业场景的可能性,而且对内容很自信,完全突出商业气氛,极度弱化“场”的因素,做的很透,这或许是盒子的一种未来,无论是新建的,还是更新的。

Marche'Thonglor

通罗商圈里的“空中绿洲式社区商业”:曼谷Marche'Thonglor

现在的商业和社区,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谈到这一点还是免不了提曼谷另外一个新案例,它是曼谷近年来社区商业空间的一种“集中表演”:就是Marche'Thonglor,它比传统的商场更轻盈更社区,但却比传统的社区商业更宏大,有1.36万方,也更有想象力。

一眼看过去,你能感受到这几乎就是为了“CityWalk”而打造的一座商场,最显眼的就是这个高空步道,有整整五层,穿插在三个功能不同的盒子之间(A超市&生活服务、B餐饮、C办公商务配套),不光让人记忆深刻,可以一圈圈逛来感受户外气氛,并且每一层逛的时候的视野和景观都不一样,可以看晚霞看落日,也可以看下面的游人如织,让人觉得不单调。

Marche'Thonglor空中步道

其次它真是创造了太多舒服的公共休息区。

这一点或许是从它附近的TheCOMMONS的来的灵感,再这个商场里,几乎每一层都有丰富的半室外空间,搭配着干净的白色背景,让人不压抑且心情愉悦;同样这里也少不了风扇,搭配着曼谷的热带气候,每一个公共座椅,平台,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就让人很想留在这里。

同样,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不是嘴上说说的概念,因为它楼上就是一个高端公寓,相互之间就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它把传统的商业地上“折叠”上了天空,让商业空间变得魔幻且立体,让每家点看起来不一样,还穿插着大量的绿植和花园甚至是水景,让繁华拥挤的通罗商圈,突然出现一片空中绿洲,想想就很吸引人。

Marche'Thonglor室内半户外中庭

当然,对于商业来说,形式再丰富,最终还是需要回归日常。既然社区生活是这里的主题,品牌组合就还是离不开最日常的超市、餐厅、生活零售和各种医美啊诊所一类的,一切都像着配套逻辑走。

但对于这个项目,我个人还是有些其他看法。

坦白说,它貌似“用力过猛”了一些,犯了一些国内商业开发商爱犯的毛病——形式大于内容,建筑结构过于炫技了,能让你感觉是个很出色的建筑概念,但是却挡住了商业气氛的露出,你在很多角度几乎看不到商家的门头和展示,客流也很难像TheCOMMOMS一样那么集中,都散落在各个角落,再加上不怎么样的招商,所以显得这个项目特别的冷清,没有人气。

或许因为主要价值在楼上的高端公寓,业主方对商业不是那么在意,但这个项目真的很难讲商业最终能否把运营气氛做出来,人气是否能持续?这还有待观察。

Galile Oasis公共空间

Galile Oasis“伽利略的绿洲”:轻改造,重内容的有机微更新典范

最理想的城市更新,莫过于“轻改造,重内容”,因为城市更新的本质不是拆拆建建,不是硬要搏出位做作品,而是内容、人和生产关系的更新,内容应该在改造的前面,改造需要服务于内容...而Galile Oasis则是这种逻辑下的典型代表。

在曼谷的暹罗商圈附近的老旧排楼里,就有这么一个让全世界年轻人都要来打卡的“绿洲”,不过找到这里很不容易,你要先穿进一个窄窄的小巷子,看着不起眼的圆形招牌指引,才能发现这个地方“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像隐藏式酒吧,不过也算是一种“穿越般”的仪式感,自带乐趣。

不过真的走进来以后,你才发现有好多年轻人在里面生活,喝咖啡、聊天,处理工作,甚至还有看展览,很神奇对吗,是怎么做到的?

Galile Oasis公共空间及细节

这个名字就是答案,即“伽利略的绿洲”,它的概念来自于一部戏剧《伽利略的生活》,把里面科学家、画家和戏剧家、设计师的生活状态,在这个老巷子里做了还原...在这里斑驳有历史感的廊道背后,有民宿、咖啡piccolovicolo、画廊和测站空间、Homedecor零售店VASANA、买手店Summerry、本地网红CITANTRO烘培、二八目小剧场、Fishmon餐厅...可以让每个人都在在这里静静的和朋友待一下午,忘却大城市的繁忙,拥挤和喧嚣,在这里短暂的让自己抽离出来,发一些有意思的呆。

而且这里因为改造的预算极其有限,所以几乎一切都是修旧如旧,保留了老房子的气息,留下时间历史的痕迹。

但是光改造是不够的,作为业主方负责人,知名“斜杠青年”,这里的主理人Ajarn,还召集了不少社群居民,来当义工的年轻人,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进来,把这里变成一个国际化的,有活力的小社区,经常去做一些艺术讲座,作品展览一类的,让每一个有趣的人,在这里都有表达和参与社区改造的机会,让这里成为全世界有想法年轻人的家。

Galile Oasis “说明书”

不得不感慨这就是一个好理念的力量,尊重自然,尊重原有的社区和过往的记忆,用最少的改造成本,但却用了最多的想法和最有意思的人参与其中,就能很神奇的把一个本来肮脏陈旧的贩毒窝点,摇身一边成年轻人的理想社区,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喝杯咖啡,住在这里“大隐隐于市”,也让这里成为曼谷市中心里认识有意思的人,还能感受城市历史和艺术美学的理想公共空间。

这可能就是一种最理想的城市微更新,特别的“有机”,不是依托重成本的翻新改造,而是让好玩的人成为主角,依托社群和内容,且带着美好的使命,尊重原有的历史记忆,环境现状,用内容和社群的力量让这里拥有独特的“场所精神”,令人唏嘘,这正是国内城市更新最为缺少的。

POWWOWWOW 主入口

POWWOWWOW Bkk:轻盈的微型社区商业实践

“轻”绝对是现在做商业的一个关键字。

体验需要轻盈,让大家放下心里压力去好好生活;材料需要轻量化,也更加环保更加简约;当然,做商业成本也要从重到轻,船小好掉头,灵活多变,也让项目更容易挣钱...而曼谷,就有这么一个以“轻”著称的小型开放社区POWWOWWOW,它和TheCOMMONS在同一个区域里,但面积却只有它的十分之一,550平米,甚至都不如很多店大,但却做出了最极限的丰富性。

首先啊,就是它真的特别的“轻巧”,不仅仅是体量小,它用的这些材料也尽可能简单持续低成本。

POWWOWWOW 空间细节

POWWOWWOW顺着门口一颗参天大树开始生长,用轻质的棚子和白色的钢结构,就这么搭出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立体空间,但是做工又挺精细的,没有廉价感还特别有设计感,维护成本低,然后呢让这些绿植藤曼自然而然的沿着这些围栏、墙体爬上去,一个让人心动的小社区空间就这么形成了。

其次,是它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550平,居然就分出了五个小盒子作为商铺,招商还很好,门口左右两个玻璃盒子,一边是一个牛肉主题的泰北风格餐厅Neua.Neur.Bkk,牛肉的品质还很不错,还让彭于晏也来打卡;而右边呢,是一家香港知名咖啡厅NOC,是世界50佳咖啡店之一,这里也是它自香港外的第一家海外点,就藏在这个小商业里,再往上走,还有杂货店OShop,有共享厨房等等,就特别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感。

Neua.Neur.Bkk&NOC

POWWOWWOW正面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它最终所呈现的这种气氛,一切关乎释放身心,关乎有机可持续,最终造就出充满趣味的一个环保开放式小社区;看见它跳动且好玩的名字和LOGO,谁都会觉得非常心动,谁都愿意来尝点好牛肉,喝杯有水准的咖啡...就这么一个小到不行商业,就是这么精巧细致,像模像样,给人大大的满足。

The COMMONS 主入口

回顾经典案例TheCOMMONS:三个融合,让活力持续

再让我们回顾下曼谷最经典的案例TheCOMMONS,这个已经持续运营六七年的社区商业,到今天,依然是整个区域的人气中心,不只是本地居民的客厅,还成了游客、年轻人和数字游民们都喜欢的目的地。

那么,它“长红”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The COMMONS 中庭公共空间

TheCOMMONS的第一个秘密叫做“融合”。是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融合在这样的空间里,白天满足附近居民的日常所需,晚上成为年轻群体的咖啡酒水供给的社交场,周末又是一家人和带宠物的聚会地...一个三五千平的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成为了这三种生活状态共同的目的地,不得不说这很难得,对于稳定运营也是很好的逻辑。

而实现这一点的,就是这里有一个好看好用的公共空间,你看TheCOMMONS这个标志性的木制大台阶,处处还摆了不少座椅和蓝染沙发,让这里像客厅一样,可以让大家闲坐这喝酒或者工作,还可以带着朋友家人在这里度假,不得不说,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的公共空间,才是这种新社区商业的灵魂所在,愿意留下来,才会有社交、消费、才会有来到这里的习惯。

The COMMONS 中庭公共空间

第二点的关键词叫做“流动”。在曼谷这种典型的热带城市,任何空间想要舒适一些,就必须要流动起来。

空气要流动,场景气氛也要流动,在TheCOMMONS,画龙点睛的大电风扇,在让空气流动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个在动着的艺术装置,然后啊你看TheCOMMONS这些挂着的装饰,也同样可以跟着空气一起颤动,也包括晚上挂着的这些灯泡,也让灯光流动了起来,只要人稍微多一些,你会发现整个场景的气氛就是活跃的,都是“活”的,这种生机和烟火的气氛,就这样被营造出来了。

The COMMONS 首层餐饮街区

第三点呢,在我们看来啊就叫做“真实”。是的,TheCOMMONS开创了“清水商业”的先河,拒绝昂贵精致的装饰材料,而是回归基础的功能性,好用,耐用且实用。用这个逻辑来设计空间,于是你能看到这里色系很统一,看不腻,处处用丰富的绿植和软装营造,用所有日常可见到的元素来装点这个空间,让这里的气氛,显得清爽生动不做作;

同样,这里的每家店也依然如此,那种接地气的地摊风,档口风,或者是货架风...大家都没有过度装饰,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大街小巷,满足最基础的功能即可;再加上商业团队始终都在不停的做活动,演出,放映,你看这些海报就明白...所以啊,整个TheCOMMONS,它一直都坚持着最开始的初心,要成为平时随时能来社区,而非是教唆你消费的商业体,让社区普普通通的小日子,烟火气,在这里持续的发生,就是让人能感觉到舒服和安全。

所以这就是TheCOMMONS,是融合的、是流动的但更是真实的。这些理念的坚持,也让这个小小的商业体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始终都能打动你。

一些思考。

看了这么多曼谷的新商业玩法,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首先,就是那种敢于尝试的创造力。你会发现曼谷的各种商场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几乎每一个新商业,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一面,去深挖消费需求,几乎没有复制,只有相互的借鉴,吸收和再创造。

古早的案例就不说了,从最近几年的The COMMONS,ICONSIAM,一直到这一两年的EMSPHERE、Marche'Thonglor等等,你会发现曼谷在造场这件事上,就是在不断的做实验,“工地风”“公园化”“社区化”“室内街区”只要你能想到的,就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

EMSPHERE首层一角

其次,就是他们的创新也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满足个人情节,而是一直跟随着顾客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而创造。

曼谷是个国际化城市,全世界的客人们或许文化背景不同,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喜欢这几个方向:比如让人能放松下来的生活气烟火气,喜欢亲自自然,包括这些阳光和绿植,同样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来自设计的,艺术装置的,数字艺术的...于是你能看到在这些新商场里,处处都有这样的元素,并且因为曼谷高能级的设计水平,融合的都特别合适。

Galile Oasis公共空间

当然,曼谷的商业也早已超出了商业的范畴,把不同的需求融合在了一起,让居民,游客,周边的上班族和年轻人都可以来。

是的,这里的商业更像是社区空间,承载着社区基础功能,比如医疗和活动空间等等...但同样,这里的商业也很像一座生活方式的游乐场,造一座座好玩的小城市,在品牌选择上,在文化线索上,早已将目光放到了全世界,开放且自信。

不管是欧美日韩中,还是东南亚和曼谷本地文化,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可以被集中在这里,没有任何包袱,还能去做各种国家特色的跨界混搭,于是每家店,每个场景,都会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都想去体验一把。

EMSPHERE首层一角

不得不说,曼谷能做到这些,也因为一些固有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四季如春的热带气候,极高的对外开放程度,源源不断的国际游客,社会现实导致的服务业旺盛,也带来数不清的本地新品牌,宽松的施工和规范,更重要的还有他们自己的土地制度,开发模式和资产逻辑等等...但是这些创新商业,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些新商业集中在一起,你会发现这居然成了曼谷最核心的城市名片,成为大家逛完那些名胜古迹之外的主要去的地方。这些好玩的商业就像持续的狂欢节,向全世界制造吸引力,而这些,可以成为国内城市可以借鉴的方式吗?我们真的只要电商和直播带货就够了吗?这其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曼谷用这么多新商业正面了一件事,线下商业依然大有可为,线下精彩起来只会比线上更精彩,更能吸引人。

庆幸有曼谷这样的城市存在,让我们可能到商业表达的无限可能性。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