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美食?从鲍师傅现象来观察饥饿营销能走多远

天津商业联盟   2015-05-20 15:37
核心提示:从苹果到小米手机,从徹思叔叔蛋糕到鲍师傅糕点,在这个互联网商业盛行的时代,营销节奏骤升,商家都在想方设法的以最短的周期,博取大众的关注,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饥饿营销”则应运得宠。

  饥饿营销只是手段,而非常态。它是引领消费者进入成为日常消费习惯“殿堂”的“楼梯”,但是“殿堂”里满是“楼梯”,相信就不会有消费者了。 从苹果到小米手机,从徹思叔叔蛋糕到鲍师傅糕点,在这个互联网商业盛行的时代,营销节奏骤升,商家都在想方设法的以最短的周期,博取大众的关注,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饥饿营销”则应运得宠。

   

   

  最近,在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上出现了一条“排队长龙”,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甚至雨天,“鲍师傅糕点”总是门庭若市,想买到一份限量的糕点平均需要等待40到60分钟。在开店之初便有大量顾客陌名而来,其品牌可谓是“拔地而起”;且其高效的客户细分,使得在工作时间,年轻人占据了队伍的绝大多数。

  想必我们看到这人潮汹涌的状态都会有疑问:卖什么的?好吃吗?值不值?

   

   

  此店主打的是肉松蛋糕,辅以其他西式糕点,和近年流行的“后厂前店”的糕点店在产品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化营销。

  关于“大名鼎鼎”的肉松蛋糕,在我品尝后必须客观的说,只是肉松+蛋糕。我也询问了身边品尝过的朋友,我想知道他有什么独特味道,或者是区别于别家店的地道手艺,他们都没能明确的表达出有什么特殊,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肉松很多。而西点的制作工艺本来就不是很复杂,他们给予顾客的也只能是单一的糕点产品,不包括任何附属体验。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鲍师傅给予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并没有核心竞争力。

  人们通过不到一小时的等待时间所购买的食品,我相信只要不是别人强迫你去买的,你肯定在品尝之前就认为是美食了。因为“羊群效应”作祟,人们会认为大伙都排队说明好吃;付出了大量时间成本去购买的东西,你会自我催眠,这一定是美食,即使有瑕疵,在制作工艺甚至企业文化上也能加以弥补。

  鲍师傅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加以“饥饿营销”的手段,在中规中矩的西点行业内,打出了一场“高科技”的胜仗。

   

   

  其实“鲍师傅现象”并不是新鲜事物,之前风靡天津的芝士蛋糕——徹思叔叔也在利用“饥饿营销”来造势。他们都是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让消费者认同他们的产品。

  编者认为,使用“饥饿营销”(下文将其简称为“饿”)可细分为两种:

   

  1产品本身具有很核心竞争力

   

  小米手机借鉴苹果的“饥饿营销”模式在中国智能手机领域做的可谓是如火如荼。小米的估值已经超过了400亿美金,成为第一大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仅次于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而这个成绩的取得,小米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小米利用“饿”通过互联网、平面媒体等渠道,张扬造势。再第一批客户体验到小米的手机后,因其优秀的设计理念、硬件系统及理想的性价比,用户对其产品表示肯定,随迅速攻占国产手机市场。

  所以产品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饿”是让消费者体验的桥梁。

   

  2产品靠“饿”来支撑盈利

   

  如果产品并没有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那么顾客排队等待也只能是一种“现象”,待消费者的好奇心一过,产品的神秘面纱一掉,“饿”的负面影响将随之而来。

  如果不能在“饿”造势阶段华丽转身,把受众的视觉中心转移到产品上,那么消费者会把之前的场面当作“托儿”,把以前的口碑当作欺骗。昔日门前喧嚷很有可能变成日后的冷清。

   

   

  “饥饿营销”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时间和客户体验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鲍师傅的红火到底能持续多久,继“饥饿营销”的第二张牌要怎么打,相信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会见分晓。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天津商业联盟,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