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与众不同被人记住,就要“个性化”。在餐饮圈也是如此。当“标准化”越来越难被消费者买账的时候,“个性化”就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餐饮的个性化可以从产品、餐厅设计布局来体现,这些都最为直观。而餐厅的独特设计又可以从“打造场景”入手。
不可否认的是,餐饮消费已经进入“场景时代”。人们不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想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谋个性、造场景,餐饮巨头也这么干
新时代正倒逼一些餐饮巨头加速变革。可能你还不知道,一向以标准化见长的麦当劳和必胜客现如今都玩起了概念,将“个性”、“场景”融入其中。
麦当劳全球首家概念店“McDonald's Next”
去年6月,麦当劳将自创汉堡项目首次引入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搭配创作专属汉堡,这是麦当劳从过去单纯快速的品质服务向个性化体验的逐步转变。
同时它的全球首家概念店已落户香港,不光装修风格别具一格,食物制作过程也是开放透明。
McDonald's Next仅自选沙拉就有 19 种食材
McDonald's Next 有300 多个座位,1/4都提供了充电器
无独有偶,必胜客也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别打造了不同的体验餐厅。位于北京东直门附近的必胜客是全国第一家必胜客餐厅,升级改造也由它而起,餐厅内布置主打工业风,多数菜品也是与众不同。
上海的必胜客体验店同样如此,不光是在主色调上颠覆以往,空间也变为开放式。还引入了文化概念,让它变得更小资。顾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此也会提升。
所以说,餐饮店光好吃是不够的,餐饮企业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设计”。这样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认同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消费升级意识觉醒,“场景”造英雄
其实“场景”无处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存在特定的场景关系,延伸到商业领域便会引发不同的消费市场。
最直观的的表现就是传统电商和线下购物。尽管在此之前我们常说,线上零售对线下零售造成很大冲击,但其实线下还是会占更大比例。
尤以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报告证明,兼备社交与消费功能的大平台,比其他业态更获消费者青睐。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场景”。
宜家的场景化产品布局
说到“场景”,这方面的标杆又当属宜家。当你去宜家买东西的时候,面前呈现的场景是把沙发、靠枕、茶几、杯盏装饰成一个客厅,身处其中,可能会激发你把全部物件成套买走的欲望。
对于任何消费形式,有“参与感”的涉入总会起到不错的效果。餐饮也是如此,有些时候将一顿饭赋予一个主题或场景,也算是消费升级的一种体现。
“场景”存在,带来……
带来领域细分,更有黏性
有了“场景”之后,产品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变成了产品的解决方案。
比如咖啡,置于不同的场景诉求,就可以衍生繁杂的新产品。
咖啡+商务的代表是星巴克、Costa;咖啡+闲聊就去漫咖啡、咖啡陪你;咖啡+图书是雕刻时光;咖啡+思想则是单向空间……
每一个场景按照特定的需求被重新定义,也被不同的用户所选择。说明细分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黏性便可造就一种现象或一个品类。
带来分享,分享即是获取
去年各种私厨火了,其中有个叫“我有饭”的私厨分享平台就是打造了一种与餐厅不一样的“场景”。是一种分享包含菜谱、厨艺、用餐环境在内的饭局体验。
其创始人冯铮告诉内参君,“我有饭”不同于传统餐厅,它提供了两种场景:社交场景和生活场景。
社交场景很好理解,前来参加饭局的人大多为陌生人,大家凑在一起吃顿饭,还能跟饭局主人谈人生谈理想谈做饭,自带社交属性;
生活场景则是更多缘于Host,即饭局主人所提供做饭、招待客人的场景,多数都是他们自己的家,有很多生活元素在其中,再加上一些软装改善,虽不及某些餐馆气派,却是另一种整洁温馨。
“我有饭”私房饭局
当传统餐厅给你带来的体验只限于点菜吃菜、只限于桌上的体验时,“我有饭”则提供了一种类似宜家样板间的体验。
“体验Host的生活方式,告诉你他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正是这些“场景”吸引了一波波的食客乐于参加饭局。这也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分享思维。在分享模式下,资源越用越有价值。
打造“场景”需要啥
专注产品服务。对于一个“饭”局来说,“吃好”仍是基本保障。如果把“场景”或“社交”当成主要,则是本末倒置。这是从事餐饮的基础,不论是对于传统餐厅还是私厨平台都是如此。
个性化、交互。餐饮的本质是社交,社交体验算是饭局的衍生品,是一种消费升级。就像星巴克一样,在星巴克我们可以或体验到或购买到咖啡以外的东西,这些都是它的附加值。
提高用户参与感与分享动力。80后、90后作为如今的消费主力,理念与上几代人已有明显不同,他们更关注品质乐于炫耀。要让独特的消费体验成为一种被群体认同的生活方式。
金宝汇对红星胡同的重新定义,让这里不再是单纯的通行空间,焕发了老旧街区的“烟火气”,成为了真正属于人的空间。
近日,昆明不少商业项目也把蓝花楹搬到场内,部分项目推出了蓝花楹相关的DIY活动,还有不少品牌推出了蓝花楹限定产品,赏花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