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轻资产平台手术:盛洋投资39亿港元优先股调整与股价徘徊

观点地产网 钟凯   2018-01-29 09:35

核心提示:1月28日晚,远洋地产旗下盛洋投资宣布对涉及多达8.29亿股的可换股优先股做出重要调整。据悉,盛洋投资曾被认为是远洋发展轻资产平台之一。

  2018年1月中国再融资市场开局火热,总募集规模有望创下近11月新高,其中作为最大推手的优先股成为近期热门话题。但优先股对于房地产个别企业而言并非仅是再融资通道,也可以成为提振股价的手术利器。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1月28日晚间,远洋地产旗下盛洋投资接连发布公告,对涉及多达8.29亿股的可换股优先股——这个数目相当于最新普通股总数1.8倍——做出重要调整。

  其中一则公告事关修订可换股优先股的条款,包括将优先股兑换价由3港元进一步增加至6港元,兑换期由原定2019年提前至修订条款生效(很可能是2018年内),以及将“按非累计浮动年利率计算”的可换股优先股应付股息调整为“按固定年利率3%计算”。

  另一则公告则宣布,盛洋投资将再度注销大股东持有的4333.3万股可换股优先股,占公告日期全部已发行可换股优先股5.23%。

  正如恒大、融创大量投资土地,万科密集投资新业务,盛洋投资连续调整优先股条款也是基于满足自身发展的核心诉求之一。它目前的诉求,是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扭转股价徘徊之势。

  股价沉浮这三年

  2017年在香港上市的内房概念股受热捧,资金大量流入导致估值修复,包括恒大、碧桂园、融创等股价实现数倍的增幅,但盛洋投资却不在庆祝者之列。

  尽管盛洋投资过去一年增幅31.46%,但拉长时间线,过去三年股价跌幅仍达13.97%。

  远洋地产认购盛洋投资可换股优先股的历史可追溯至2014年,并被视作当时为发展“轻资产模式”的重要投资举措之一。

  早在2014年10月26日,远洋地产透过子公司盛美与盛洋投资订立认购协议。据此,远洋地产有条件认购13亿股可换股优先股,认购价3.0港元,以现金支付,折合总价39亿港元。

  与金融债、二级资本债不同,优先股在资本属性上仅次于普通股,因此潜在的收益更大、流动自由度更小、承担风险也更大。远洋地产当时认购优先股的挑战,首先在于投资标的的基本面,当时盛洋投资市值不足10亿港元,现金流匮乏,大股东注资39亿港元几乎是市值数倍。

  其次,为了向资本市场传递信心,远洋地产设立了若干条款,包括优先股认购价较2014年盛洋投资停牌前1.63港元溢价84.05%,以及可换股有5年锁定期,亦即5年内不会转换成普通股。

  市场人士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表示,可换股优先股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换股优先股的股息率往往低于其它种类的优先股,利于减轻上市公司负担;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发展迅速、盈利较高时,股东行使转换请求权换成普通股,则可分享公司盈利。

  看似愿景美好,远洋地产至今却似乎无法在盛洋投资身上享受发展的红利。仅从股价而言,观点地产新媒体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订立39亿港元优先股方案后,盛洋投资半年内从1.63港元上涨16.5%,此后一路下泻,至今年1月26日收盘1.17港元,前后跌幅28%。

  股价持续低迷,成为大股东频频祭出资本手段的主要原因。其中2017年初,远洋地产宣布再次认购盛洋投资共5.97亿股可换股优先股,兑换价同样为3港元,以抵消17.82亿港元的股东贷款及应计利息。但该笔交易此后以失败告终。

  于2017年6月初,盛洋投资转而采用注销股本方式,将注销远洋地产所持4.71亿股可换股优先股的股本,约占优先股36.21%,并以此抵消公司累计亏损。

  盛洋平台手术

  从1月28日最新公告看,远洋地产对盛洋投资的调整策略,仍以优先股为核心基础。

  其中,可换股优先股兑换价由3港元调高至6港元,增幅多达100%;上调后的兑换价,相较于公告前普通股收市价溢价413%。这种提高兑换价、摊薄自身股权的做法,显示远洋管理层对盛洋投资明确表达看多的正面态度。

  而上述优先股的兑换期,原定由2014年12月优先股发行完成起计5年(即2019年底),提前至此次修订条款生效后,意味着兑换期大概率提前至今年内。

  按照惯例,盛洋投资的修订条款须在股东特别大会上获得独立股东通过普通决议案,以及批准兑换股份上市等主要环节后,才可生效。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股东特别大会的通告函将于2月20日前寄发。

  同时,盛洋投资同步注销远洋地产所持可换股优先股共4333.3万股,占公告日期全部已发行可换股优先股5.23%,所获削减储备帐的进账额1.30亿港元,将主要用于“抵消累计亏损”或者“向股东派息”。

  远洋地产相关人士回应观点地产新媒体时,并未否认提振信心的目的。该人士表示,这充分说明了集团对盛洋投资的公司业务、发展潜力“有足够的信心”。

  有了大股东数十亿的资金作为安全垫,投资者或许会对盛洋投资略增几度信心。但有市场人士认为在优先股条款调整以外,远洋地产还应采取资产注入等动作支持盛洋投资的发展。

  对此,远洋方面并未予以明确回复。

  盛洋投资的前身是香港奇盛集团,远洋地产于2010年将其收购,主要原因被解读为打造轻资产平台。2014年底,远洋地产通过剥离蔚都、光耀以及盛伟控股三家公司,而将旗下位于二三线城市的上述10个地产项目装入盛洋投资,共计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盛洋投资原本预期享有通过升级及改善相关物业项目质量而产生的发展潜力,但因亏损不得不在2016年以9.7亿元出售持有上述物业的基金。

  此后,远洋地产将盛洋投资定位为“做海外投资和资产管理”,包括收购美国Rosemont平台,在澳洲、香港等地也有相应业务。为支持盛洋投资发展,远洋还于2017年6月认购其多达22.595亿港元的无抵押永久债券。

  数据却显示盛洋投资的业务开展后来面临了不小的挑战。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2263.3万港元、8309.7万港元及3564.3万港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为-11.35亿港元、-2.53亿港元及-9222.5万港元。

  不过对此,远洋地产相关人士回应观点地产新媒体时,表达了乐观看法。其表示,盛洋投资系远洋集团的海外投资平台,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财务状况亦将逐步改善。

  其进一步表示,最新公告注销的4333.3万股优先股,“可抵消之前的累积亏损,将进一步改善盛洋投资的财务状况。”这某种程度上或许表明,来自股东的财务支援仍将是盛洋投资的财务优化重要手段。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观点地产网 钟凯,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