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增速疲软 星巴克被迫“求变”

云掌财经 冯越   2019-03-30 10:00
核心提示:2019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净收入突破60亿美元新纪录,但中国的同店销量仅增长了1%。中国市场增速疲软,星巴克被迫“求变”,涉足风投领域。

  短短10秒,4000个猫爪杯被一扫而光,星巴克(需求面积:150-350平方米)借萌宠之名创造了又一个销售神话。这样的成功可以“复制”,却无法“粘贴”到国内的咖啡市场。

  1、从“希望”到“累赘”

  一月底,星巴克公布了其2019财年一季报,2018年10月至12月期间,星巴克全球净收入66.3亿美元,同比增长9.2%,高于此前华尔街分析师做出的预期。受利好消息影响,财报公布当天星巴克股价上涨约2%,此后接连几天,也呈现出波动上涨势。

  净收入突破60亿美元,时隔多年之后星巴克再次创造新纪录,只是综合各大区域表现,这样的成绩评不上“优”,甚至都称不上“良”。

  财报指出,2019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全球及美国本土同店销量均增长了4%,而在中国的同店销量仅增长了1%。长久以来,中国市场始终是推动咖啡行业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如今突然停滞,一度造成了行业内部的短暂恐慌。

  自2017年起,星巴克在中国的增长速度便开始逐季下滑,2018年第二季度,增长态势甚至由正转负。数据显示,整个2018年星巴克都处在销售疲软的低迷状态中,同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国迎来了近九年来的首次“倒车”。放眼亚太地区,其营运利润率已经从26.6%下降到了19%,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也同比下降了2%。

  销售窘迫、财务亏损,本该是“救命稻草”的中国市场为何在业绩上成了累赘?

  一切的源头,还要从经营策略说起。

  2、痛苦的根源

  1999年至今,星巴克进入中国足有20个年头,作为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却一直保持完全独立的生产链条,从咖啡豆的培育到场地选择,从后期加工到直营销售,一整套环节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配合中国市场的强大购买力,其利润自然水涨船高。

  然而近些年,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打破了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随着国内自有品牌的兴起以及外卖浪潮的冲击,星巴克门店直销的经营理念与新兴的消费习惯格格不入。如今消费者更加追求高效的体验和消费感觉,面对瑞幸、喜茶等网红品牌,星巴克空有手段却无处发力。

  为了创造业绩,同时提振市场信心,星巴克想出了一个妙招——涨价。

  去年11月,星巴克中国对部分饮品价格进行小幅上调,涉及范围包含国内全部线下门店,以及目前正在全国扩张运营的外送服务星巴克专星送。

  涨幅不高,仅有一元,却激发了不少人的抵触心理。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上一次涨价还要追溯到2016年,当时国内所有门店饮品均上涨2元左右,其原因是“出于营运成本的考虑”。

  销量减少,却一边涨,一边赚。有网友吐槽,这种手段颇有“割韭菜”的嫌疑。

  3、星巴克的“新”与“变”

  令人意外的是,对于中国市场增速疲软,星巴克方面似乎并不在意。

  不久前,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玩长线游戏。我们对我们在中国的道路和未来增长仍然乐观。”全球饮品主席John Culver则强调“过去20年在中国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本地联系,出现任何波动公司都能应对。”

  星巴克的信心从何而来?或许在咖啡之外,它找到了全新的增长点。

  刚刚结束的股东大会上,星巴克宣布将投入1亿美元给Valor Equity Partners(以下简称VEP),共同成立投资基金“Valor Siren Ventures Fund”,集中投资食品和新零售的初创公司。

  这是星巴克第一次涉足风投领域。

  事实上,自凯文·约翰逊担任CEO以来,星巴克在业务层面就有了明显的改变。

  在中国,星巴克积极促成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放眼全球市场,则联手Uber Eats推出线上送餐服务;2011年,星巴克App内的支付渠道与会员奖励正式绑定,从而支付过程变得更加快捷。

  只是这一次,凯文·约翰逊的“创新”与咖啡业务无关。

  据他所说,星巴克“希望支持那些创新的、有企业家精神的初创公司,我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双方也许可以进一步建立商业合作关系。”

  在食品饮料快消行业,成立风投基金或者孵化器已经算不上新鲜事。2013年至今,通用磨坊、百威、家乐氏都成立的各自的风投部门。即将在美上市的Beyond、奶酪和鲜奶品牌Kite Hill、零食品牌Protes都曾受到这些基金的扶持。

  对于增速放缓,亟待寻求边际效应增长和市场份额扩张的星巴克而言,食品创新不失为一招妙计。一方面能够为品牌未来营造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反哺公司自身的产品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风投基金以外,星巴克还计划从纽约门店开始进行全面升级,重构“第三空间”。与以往不同,全新的“第三空间”不止是装修门店、更换设计和家具,而是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网红品牌抢占市场,自家销量一路走低,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星巴克的反应虽不激烈,却处处透着“求变”的意愿。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云掌财经 冯越,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