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虹姗
根据各大上市房企公开发布的数据,7月份头部房企出现销售额集体下降的现象。其中,万科、融创、恒大、绿城、新城控股等企业销售额环比降幅均超过20%。
今年4-7月份头部房企销售额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备注:红色标记数字为4-7月最低月销售额,顺序按环比降幅排列)
有业内分析师表示,7月份是下半年企业销售铺排的第一个月,销售额相比6月下降是正常现象。
但从图表可以看出,列出的8家企业中,除万科,其余7家房企7月份的销售额都出现近4个月新低。
虽然7月是往常说的淡季,但大规模的“跳水”的确不常见。同比去年看,中达证券研报同时亦显示,TOP100房企在7月实现销售额10041亿元,同比下滑7.6%,是年内百强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中海等企业今年7月份的销售额虽然同比去年增长,但销售面积却同比去年同期下降。
有企业内部人士透露,如果按权益销售额计算,一些房企的销售降速会比公布的数据更加明显。
一位来自大湾区的一线营销人员反映了最近的压力,“7月楼市的确”冷”了,一部分因为贷款在缩紧,一些意向购房者贷不到款,买房变难了。“
在“暴雷”、“交房困难”、“政策收紧”等关键词频频刷新之下,这位营销人员明显感受到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在加重。
融资端的“天气”也不太好,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21年1-7月,房地产企业共融资13168亿元,同比减少8.54%;7月单月占比15.46%。累计融资额继续下降。在融资收紧的情况下,销售额下降会让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剧。
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有的房企打算“躺平”,降低拿地投资。自今年 2月全年集中三次供地的政策出来后,企业经历过“赔钱也要拿地”、抱团取暖的状态,但第二轮集中供地开启前,有房企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甚至要放弃拿地了。
01
第二轮集中供地热度下降
深圳在上周五叫停了第二轮集中供地,8月6日晚间,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中止第二批集中供地挂牌出让工作,具体出让时间另行公告。公告还表明,已交纳的竞买(投标)保证金将原路退回开发商。
今日下午,上海的第二轮集中供地宣布将延迟到9月集中发布公告。本周,天津、青岛两城市也相继叫停了集中拍地的活动。
有消息称 ,深圳第二波集中供地,报名参与的只有保利、华润等央企国企,民营企业选择躺平,从牌桌上撤下,拍地积极性直线下降。
把已经上缴的保证金悉数退还给报名开发商是个重要的信号。中指研究院指出,“原路退回已交纳的保证金,很可能意味着深圳此次中止交易并不只是简单的延期,而是一次‘大修’,土拍规则甚至供应地块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前天,一份来源自然资源局的会议文件流传甚广,内容核心是“单宗地块竞拍溢价率不得超过15%”、“在达到地价或溢价率15%上限时,不得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另一方面,违规融资拿地的动作是原则,贯彻严查。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流传的自然资源局文件内容,可以从源头降低土地价格,会形成对于开发商 一定程度的“让利”,使市场盈利预期逐渐改善。
但另一个角度的推测认为,第一轮集中供地并没有出现土地市场降温的情况,反倒让一些城市的一级土地市场更火热,通过调整规则来控制溢价率,避免误导市场。
第一轮已经完成土地出让的22个城市合计出让住宅土地高达802宗(不统计商业地产),合计土地出让金也达到了10530亿,平均土地溢价率达到了14.7%。楼面价平均达到了10002元每平米,相比2020年同比上涨了15.1%。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因为第一轮住宅土地供应没有达到降低地价的预期,很多城市的溢价率和成交土地价格都是历史最高纪录,这种情况下,第二轮土地如何供应成为了市场关注焦点。
02
悲观的资本市场
8月初地产股有一波集体反弹,截至12日收盘 ,A股房地产指数同比8月2日上涨6.53%;恒生地产指数近两日涨幅也近6%。
但这种调整有可能是短暂的,因为房企来自于销售、投拓、融资端的压力并未有明显好转。
今年7月,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同比下降20.40%;海外债融资同比下降43.90%;信托规模同比下降17.60%;ABS融资同比上升64.20%。ABS成为唯一正增长的融资方式。
中指院分析师表示,往年的7、8月为信用债发债高峰,但今年7月环比并未出现明显增长,而前两月信用债发行处于周期性低谷期,连续发行疲软,境内债券的融资能力恐怕力不如前。
另据贝壳研究院统计,7月境内发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66%,国有企业发债的平均票面利率为3.58%,整体拉低了7月境内债券利率水平,实际上债券利率分化严重。如国有企业背景的首开、远洋境外债券利率分别为3.25、2.70%;而民营性质的汇景、上坤融资利率分别为12.50%、12.25%。
资本市场反应往往会形成“连锁效应”。明源存量地产首席研究员艾振强对作者表示,地产行业里,一旦企业不增长、甚至规模降低,代表可能出现危机。但凡运营良好企业,一定要保持增长,反之则会引起资本市场的“怀疑”,带来估值降低、评级下调、借贷利率上升等负面效应。
03
拿错一块地全公司白干
规模企业的资金更充裕,而中型房企的日子明显不大好过,本周围绕着宋都、祥生、宝龙三家企业的拿地乌龙事件被热议。
按说谈判合作操盘项目的进度和细节企业甚少对外公布,不过本周杭州房企宋都股份,回复交易所监管函,内文中将3个月前的分别与祥生、宝龙的两宗土地合作纠纷,直接对外曝光。
5月7日、8日,宋都股份在杭州拿下5宗地块,土地总价45.84亿元,其中8号地块17.83亿元,12号地块8.9亿元。
宋都股份控诉称,5月7日竞得8号地块后,即与祥生控股(02599.HK)浙北区域达成合作意向,“双方通过微信语音通话沟通初步确定土地开发的基本合作模式,即50%:50%股权联合操盘开发。”
当日晚间,祥生相关人员至宋都公司洽谈合作事宜;5月12日晚,祥生方在微信里明确已向董事长汇报,合作协议无需修改并已在内部走流程。次日,祥生方电话通知不再合作。
对宝龙地产(01238.HK)的“控诉”,在于追偿宝龙未能达成合作的违约金。
宋都竞得12号地块后,宝龙方主动接洽,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按照50%:50%的股权比例开发,并强调“如一方违反上述约定,违约方应支付守约方2000万违约金”。
一周后,双方未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宝龙方明确表示放弃合作。
业内人士看来,土储规模告急的宋都在没有详细达成谈判之前急于拿地,祥生、宝龙的失约,直接加大的公司的财务风险。
谚语中“撑死胆大的”冒险时代一去不复返。行业下行背景下,三家企业的拿地闹剧就是恰当印证,有业内人士感叹,如今的房地产企业太需要利好了。
04
仍有企业在逆周期拿地
有企业躺平、有的迫于资金压力不顾面子“开撕”、也有企业在做大规模。
万科今年在拿地层面,明显加大自身的权益占比 。据国盛证券数据,万科拿地权益比不断提升,到达近几年高点,7月拿地金额口径权益比为88.3%,面积口径为80.7%。1-7月万科拿地全口径金额1337.4亿元,同比上涨59.3%。
从万科今年拿地布局来看,1-7月公司加大了在长三角城市的布局力度。自6月以来万科拿地城市能级有明显提高,国盛证券统计,6、7月在二线城市拿地金额占当月比分别达到70%和65%,而在2-5月均为50%以内。
业内人士对作者表示,主要原因是企业不“不差钱”、现金流相对充裕,而且资金便宜,“别人不太敢拿的时候,可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
不过,随着行业销售下滑,融资环境趋紧,地产企业在拿地上应该会愈加理性。
有消息称 ,今天上半年拿地体量排在前列的融创,已经停止拿地,融创要转变战略、变得更“安全”。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截至5月27日,全国首批集中供地房企权益拿地金额中,融创中国639亿元的权益成交金额领跑。年内,融创中国通过公开市场拿地已超过900亿元。
政策端也在“提醒”房企要控制拿地节奏。
7月26日,据财联社报道,继“三道红线”、上报商票数据之后,监管部门再出手,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被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过年度销售额的40%。
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早就不谈“躺着赚钱”的房企,在认真思考“活命”的路子,一位营销人说,回款压力之下,下半年在二三线城市的价格厮杀会更惨烈。7月销售额集体下降是个重要信号,房企需要解决的“近忧”越来越棘手。
2019年,2000亿房企增至8家,数量较2018年翻倍。2000亿阵营内部,权益低、利润差、区域布局也两极化,相近的销售额可以差出近一倍的利润。
1-2月房企销售金额TOP100中,合约销售额超过百亿的房企仅22家,同比减少10家。2月TOP100房企总销售额为3161.6亿元,较去年2月下降44.9%。
2019年房企销售金额TOP100出炉,碧桂园、万科、恒大继续蝉联三甲,36家房企跨越千亿,对比去年的31家增加5家,37家房企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当土地杠杠、财务杠杠模型基本失效后,所有房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想要“突围”,大家更多要依靠管理红利与产品升级。
这项政策落地后,将直接影响存在规模压力房企的拿地方向;首轮集中土拍发力过猛的企业将面临额度和市场的双重考验,或成为年度最大输家...
赢商网实地探盘山东知名地下商业街区,开启《“向下掘金”正当时》系列,探究近些年山东地下商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