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彬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夜间消费约占总体零售额的60%,并以每年17%的规模持续增长,因此夜宵作为“新夜态”的钱景无限。
之前的夜晚是烧烤、火锅和小龙虾的天下,但随着“夜包子”带来的鲶鱼效应,未来或许有更多的单品脱颖而出,最终成长为可复制、可持续性的创新品类。
01
“夜包子”的魔幻之旅
问:哪个城市的夜猫子最爱吃包子?
答:苏州。
根据餐里眼的数据,在主打“川式麻辣口味”的网红品牌“夜包子”的所有门店中,苏州以29家店位居榜首,力压拥有2018家酒吧的夜生活之都上海。
相信有不少人好奇“为什么苏州会开出这么多的夜包子”,其实这跟搞清楚“为什么场景单一、SKU少、口味单调的夜包子,能在半年之内狂开200多家”一样的困难。
始于成都、兴于上海、盛于苏州的“包馔夜包子”有着相当“魔幻”的成名之路。2020年国庆,成都九眼桥的酒吧街临近的夜市里,一个主打“川味麻辣小笼包”的露天小店突然爆火。半年后登陆上海,并创造了“排队4小时,一笼1000块” 的“网红神话”。与其他网红品牌不同的是,“包馔夜包子”打破了“包子惯常在早餐吃”的固有标签,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夜宵包子”这一全新品类。
尽管过程高能,但夜包子依然没能逃脱网红品牌的宿命。在成名地上海,从“花钱请黄牛排队”到“包子自由”,仅用了半年时间夜包子就失宠了。
尤其对于“排队吃包子”这事,本届网友的反应属实耿直。
尽管网上对于“夜包子”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夜包子的走红,带火了一大批“夜宵单品”。夜鸡杂、夜馄饨、夜蹄花等不断涌现,“夜包子效应”使得“夜宵”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品类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问题来了:
-宵夜这个赛道值不值得重做一遍?
-还有哪些传统的夜宵品类具备改造的潜力?
-宵夜要不要从单一场景扩充到多场景,扩充的壁垒又是什么?
但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夜包子进行简单的复盘。
02
拆解夜包子的商业模式
“场景、品类、口味”是夜包子能够爆火的三大要素,但随着夜包子的加盟速度不断加快,原本成就品牌的要素反而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弊端,具体如下:
第一是场景单一
夜包子的首店位于成都夜生活集中的九眼桥,当时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为酒吧和夜店散场的食客们提供平价的碳水主食。但是随着开放加盟,两个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就是选址。
随着单一城市的门店密度越来越大,本就不多的夜场酒吧自然就成为稀缺资源,大量新店被迫选择在美食街、购物中心,甚至商业中心周边开店。这就造成了客群不匹配,以购物中心为例,一般来说购物中心会在22:00闭店,变相压缩了门店的营业时长,逼着门店尽可能的利用好购物中心闭店前的这段时间。但问题在于,这个点离晚餐时间不久,消费者此时根本不饿,没有消费欲望。
其次是营业时间。
正是因为看到了夜包子在场景上的局限性,其创始人姜华在受访时表示,“门店会增加早餐时段来拉长营业时长,一些下沉市场也可以做全天”,因此我们看到大部分门店的开业时间都从17:00提前到中午12:00,有的城市甚至提前到了10:00营业。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但这导致了夜包子的“场景优势”发挥不出来。因为加盟商被迫选择在“非优势时段”——下午、晚餐,甚至早餐时段,与同品类展开竞争。因此产品在夜宵时段的溢价能力没了,单纯比价的话又毫无没性价比可言——夜包子一笼的单价在15-16元,差不多每个2.5元,即便放在物价较高的上海,夜包子在克重和单价上与竞品相比都不占优势。
第二是口味单一
“包馔夜包子”已经创立2年了,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主打产品仍然只有麻辣、火锅、香菇酱肉和藤椒鸡肉这四个口味,且都是以麻辣为主的重口味。考虑到目前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的加盟商数量占比高达57%,这对于以清淡为主的南方顾客来说,产品友好度并不高。尤其在场景扩充到早餐时段后,以麻辣为主的产品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第三是品类单一
据统计,夜包子大部分门店的SKU都不超过10个,以四款包子为基础,再搭配豆浆、饮料或者热汤。虽然在成都、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配置了卤味、花生米、咸鸭蛋等佐餐单品,但是感觉更像是加盟商的“自救”,并非是总部的统一动作,因为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门店补充的产品也都各不相同。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
而品类单一最大的问题在于“竞争错位”。如果是夜宵时段,夜包子还能凭借差异化的定位来引流,但是在正餐时段,面对饱和的竞争,单品和口味的单一性,加上较低的性价比,让夜包子处境艰难。
更要命的一点是,近期全国疫情反复,让餐饮按下了暂停加。尽管有外卖辅助,但是夜包子的品类优势并不明显,以苏州为例,销量最好的学士街店,月销也只有434单,与同地段的竞品相比差距较大。
图片来源:美团外卖
回过头来看,夜包子之所以能够出圈,在于颠覆了人们对于包子作为传统早餐的印象,凭借着“极致单品+单一场景”,使得老品类翻出了新花样。同时依靠着投入小(档口店,不设堂食),和网红加持,实现了快速的加盟扩张。但是,仅凭四款包子和单一场景确实很难撑起一家店,尤其疫情导致流量腰斩,复购在新鲜感退潮后也无法接续,夜包子未来是否会倒向“全时段、多品类”的经营模式仍然值得观察。
03
并不是所有的夜宵
都需要重做一遍
其实夜包子并非是第一个出圈的夜宵品类。早在2019年汕头的“夜豆浆”就曾火爆一时,青岛的“夜/野馄饨”也吸引很多美食大V来打卡,帝都的 “老张拉面”更是成为众多三线明星、十八线网红的深夜食堂,还有遍布成都的“夜蹄花”、“夜稀饭”、“夜鸡杂”等网红的苍蝇馆子。
但为什么没有一家能像“夜包子”一样顺利“转正”,从地方走向全国,实现连锁化发展。
首先,品类是一个极难跨越的门槛。
夜宵本身是一个“本地化非常明显”的品类。全国各地的口味差异太大,即便像包子这样普适性很强的品类,也很难做到南北通吃。打个比方,碳水虽是深夜慰藉灵魂最好的方式,但是每个城市却有自己的“脾气”,炒饭、炒粉、炒饼、炒面,碳水带给人的多巴胺如此的相似,但表现形式确实大相径庭。
与之类似的还有烧烤,作为夜宵的第一大品类,尽管烤制的手法大同小异,但由于各地的口味和物产不同,说烧烤是“一城一味”不算夸张,这点从小破站的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里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场景的限制难以突破。
“夜包子”如今的面临的困局,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夜”字。夜包子原本就是派对动物在夜店散场后用来填补深夜的饥肠辘辘,属于特定场景下的餐饮品类,因此天然就筛掉了刚需型的消费者。
而且很多夜宵都是以大排档、路边摊为主的小餐饮、夫妻店,能赚钱靠的就是“时间带来的红利”,简单讲就是晚上不用交房租或者是少房租。如果一旦启动品牌化经营,开始租房子、装修、招人,那么成本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业态也将势必会从深夜延伸至白天,产品和菜单也将要重新规划。比如跟“包馔夜包子”像极了的“李与白”,其菜单除了包子之外,还包括营养粥、特色汤饮、臊子面和特色小吃等,明显针对的是不同的场景,走的是全时段经营的路子。
从深夜的“看天吃饭”,到白天直面“饱和竞争”,夜宵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尤未可知。
第三,团队的能力依然是品牌扩张的最大阻力。
2年200多家店,已经是夜包子发展的极限了,但品牌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拓店的速度。产品研发速度滞后,门店运营的不规范(大众点评和外卖平台的VI不统一,活动不统一,外卖平台的菜单设置不统一等等),包括选址等都严重制约着品牌的发展。
加上没有供应链和品牌的壁垒,对于全国各地充斥的山寨品牌,“包馔夜包子”也显得无能无力。另据《全国夜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员工人数在5人及以下的小店占比高达89.4%,作为小业态,夜宵赛道整体处于“小散乱”的状态,以单店为主的小品牌根本不具备复制和连锁化的能力。举个栗子,2018年曾经的排队王,吸引众多明星打卡的“望京小腰”,从爆火到一地鸡毛,原因就在于老板缺乏产权意识和品牌思维,在最火的时候,没有注册商标,进行公司化运营,导致遍地都是望京小腰(据说巅峰时期全国有近千家望京小腰),人人都称自己是正主。
04
白天不懂夜的黑
新夜态潜力巨大
与卷到不行的正餐时段相比,夜宵相对蓝海,尤其在品类创新上,夜宵的空间更大。因此只要掌握好夜宵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有机会成为极具爆发力的“新夜态”。
第一,“餐+酒”,用情绪打通消费者的胃去年的9月10日,中国小酒馆第一股,有着“酒吧界蜜雪冰城”之称的海伦司上市了,这让市场真正意识到了中国夜经济的巨大潜力。
同时,从去年开始,“餐+酒”突然成为最火的赛道,湊湊、海底捞、老乡鸡、奈雪的茶等各大头部品牌纷纷试水“餐+酒”,意图通过增加酒饮和延长时段,扩充夜宵市场。餐饮的口味虽然各异,但是情绪化的东西却是共通的。
“餐+酒”的组合强化了餐饮的社交属性,拉长了营业时间,增加了客单价,并给都市白领们提供了新的消费体验,优秀的案例不在少数:
-以Commune为代表的“复合型餐吧”,主打18小时全时段,兼顾体验与性价比;
-以“破店”为代表的“秀场型餐饮”,通过驻唱带动就餐氛围,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以“公路商店”为代表的“开放式的饮酒空间”,主打“日咖夜酒”,无堂食、纯外带、高坪效,并赋予那些追求自由肆意的年轻人们一个强烈的心理认同。
第二,与其着急出圈,不如做好本地人的深夜食堂
夜宵只有两种功能,填饱肚子和慰藉灵魂。对于都市夜归人来说,一碗平价的面即可两者兼得,比如位于帝都朝阳大悦城旁的“老张拉面”。
“爱答不理的老板,装修简陋的小店,俊男美女在停满豪车的路边和代驾小哥、保洁阿姨一起吃面也毫不在意,即使明星来了也要乖乖排队……”发生在“老张拉面”身上的段子,每天都在你我的城市里一遍遍的上演,人们乐此不疲的传播、追随。
所以,“故事”才是夜宵最大的品牌优势,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脏摊小店”,先天就具备网红属性,并自带流量。它成功地激起了本地食客强烈的“保护欲”,成为食客口耳相传的“宝藏小店”,并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安利。
因此,当你已经成为本地人最爱的深夜食堂,并不再为流量发愁,比如北京的“胡大”,广州的“强叔现切猪杂粥”, 所以“不思进取”的坚守本地又何妨呢,为什么一定要费劲的取悦外地市场呢?
05
写在最后
诚然,对于餐饮来说,最大的变量还是疫情。但是离“立夏”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在夜宵的旺季来临之前,餐饮人需要思考的是,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和政策利好(各级政府陆续发布了鼓励商圈夜间经济的通知),压抑许久的消费力将会全面释放,那时我们的生意应该怎么做?
有人曾说:“如果说早餐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夜宵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深夜,当微风吹过,烤串打底,啤酒下肚,灵魂彻底归位。
期待着,这个夏天,我们大排档里见。
目前夜市和文创市集是城市市集的主要输出,同时也有一些内容和形态更为小众的市集,呈现出繁荣多样的趋势。
“夜经济”作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主要推动力,是充分发挥国内商业市场优势、刺激夜间消费、推动城市构建内需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自1995年创始人张勇建立品牌以来,27年间新荣记只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城市开30多家店,却是国内中餐品牌里获得最多米其林星的餐厅。
根据之前长沙——武汉的经历来看,重庆与成都相近,而武汉与南京毗邻,从圈层效应来看,茶颜悦色下一站选择成都、南京的可能性较高。
达美乐中国曾于2017年引入新的首席运营官王怡,也是从那一年起,达美乐中国的门店数翻了三番,且各季度的同店销售额均保持正增长。
百胜中国如果不冷静正视今天的商业环境、CEO屈翠容没有创业者的当家精神,那么,其未来会如何?答案并不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