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老板内参 张铎| 文
TIMS 被腰斩
在小蓝杯“瑞幸”之后,小红杯“TIMS”也登陆纳斯达克。
Tims Hortons 是加拿大“国民咖啡”,2018年,Tims Hortons母公司 RBI 和笛卡尔资本集团合资成立 TIMS中国 ,2019年2月,首家门店落地上海。
2020年5月,TIMS 获得腾讯上亿元的战略融资,2021年2月,腾讯再度跟投,红衫中国、钟鼎资本同期入场,2021年8月,TIMS 宣布上市计划,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
2022年3月,TIMS获得1.94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笛卡尔资本、QSR、Shaolin Capital Management等。在融资后,TIMS的估值从之前的16.88亿美元调整到14亿美元。
TIMS最终上市估值为14亿美元,上市首日收盘市值为12亿美元。如今市值只剩5.27亿美元。
虽然,9月29日至10月28日,美股中概股普跌,但并没有跌出TIM这般“腰斩”行情。
TIMS何以至此
TIMS在宣布上市、下调融资时,就为此埋下了伏笔。
在茶饮咖啡融资仍火热之时,TIMS咖啡就宣布上市计划,通过SPAC模式上市。SPAC 可以理解为间接“借壳上市”,监管机构的审查较少,对应上市的流程和时间也较少。
今年3月的股权融资,也主动将入场估值下调了近3美元。这是2022年国内首个公开降低估值的独角兽。主动调降估值,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投资者可以用比以往更低的价格,购入同等股权。
一级市场融资遇冷转战更广阔的二级市场,上市也选择捷径并主动降低门槛。这些,都体现出TIMS咖啡急于融资的需求。
在TIMS“重金打造”的咖啡王国下,是不断扩大的连年亏损。
根据上市时招股书显示,TIMS从 2019到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 5725.7万、2.12 亿和 6.4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271.9% 和 203.4%。
但这 3 年的亏损也分别达到 8782.8 万、1.4 亿和 3.8 亿元,3年的合计亏损超过了6亿。
截至2021年末,TIMS账上现金还有3.9亿元。但如果按照2021年的“亏法”,其实只够维持一年多。
因此,TIMS成功上市并非完全意义的“胜利",而是获得回血与喘息机会的“胜利大逃亡”。
TIMS的关键时刻
而在上市之后,加拿大国民咖啡的身世,还是明星投资机构的投资,都是辉煌的过去,真正考验TIMS的,是他的成长空间和业绩。
根据2021年宣布的5年战略规划,Tims中国预计在2023年实现公司层面调整后EBITDA盈利,2026年增至2750家门店可盈利的门店。
不过,可能没有更多时间留给TIMS打磨门店、持续发育。
TIMS第一轮战略投资,是瑞幸因为财务造假事件“宕机”。而如今,TIMS已经实现连续的季度盈利,TIMS仍在大幅度亏损。
TIMS曾宣布门店层面盈利(撇除开店前成本和费用等),但在成本上涨和疫情打击下不堪一击。
2022年上半年,TIMS营收为4亿元,净亏损为3.3亿。
一方面是因为其门店大部分位于上海,受疫情影响严重,另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高企,今年1月起,每杯饮料的售价增加1-2元,促销折扣降低3%-5%。
TIMS的亏损扩大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因为店型。TIMS标准店型为主力,根据赢商大数据的数据,TIM在去年在购物中心开店势头较猛。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表明,TIMS标准店的坪效为3.1万元,TIMS GO 自提店的坪效为4.9万元。后者的资本回报更优。
另据平安证券的坪效,目前瑞幸直营店年坪效达0.72万美元/平方米,折合人民币5.28元,也优于TIMS。
即使TIMS未来也大举放开加盟,面对已经盈利坪效更高的瑞幸,和持续亏损坪效较低的TIMS,加盟商会选择哪一家?
在产品和运营上,TIMS几乎是囊括了主流咖啡市场的所有玩法:
定价在30元左右,同时尝试15元产品;提供暖食,试水日咖夜酒;不断与品牌IP联名,吸引年轻人……还有代言人杨洋为品牌加分。
这些似乎帮助TIMS在消费者心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不盈利,不赚钱,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咖啡连锁品牌高速开店、各行各业抢着卖咖啡,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TIMS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据Tims咖啡公众号消息,第500家门店坐落于东莞汇一城,同时也是东莞首家Tims咖啡门店。
关键词:TimsTims第500家门店 2022年10月19日
此外,还有关于圣罗兰、Gallinée的相关资讯
对于当前的Tims来说,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好好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变化,能否真正沉下心来拥抱中国市场。
墨茉点心局推出全新主题店「墨茉市集」、ASICS在上海开超级旗舰店、瑞幸创始人打造新咖啡品牌...|品牌周报
关键词:墨茉市集 2022年10月31日
海底捞10月28日排在当天团购带货主播榜的第5位。另据第三方直播数据统计平台灰豚数据披露,截至17点,该次直播累计销售额已经超过600万元。
阵痛之中,具备零售、团餐属性的餐企,和发力预制菜的供应链企业,终于在第三季度,开始扭亏为盈,并着手下一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