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苏苏
出品 | 餐饮O2O
近日,呷哺呷哺(需求面积:300-400平方米)与海底捞(需求面积:900-1200平方米)两大上市火锅品牌相继发布年度财报。
3月29日,呷哺呷哺集团发布2022财年年报显示,2022年呷哺呷哺实现营业收入47.25亿元,净亏损为3.5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0.41%。
不过一天,海底捞也发布详细年度财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底捞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及已终止经营业务的年度收入约为人民币347.41亿元,净利润约13.73亿元,对比上年度亏损额约32.48亿元,实现扭亏。
同为上市火锅巨头,一个扭亏为盈,一个依然亏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曾经的难兄难弟
如今境遇截然相反
同为火锅上市品牌,海底捞与呷哺呷哺一直被放在一起比较,并被统称为“火锅双雄”。
2020年疫情之前海底捞发展一直比较平稳。而呷哺呷哺虽然不管是在市值上还是体量上都与海底捞都无法相比,但亦有自己的特色。
作为台式网红小火锅品牌,2003年呷哺呷哺就凭借着独特的“一人食”形式以及高性价比崛起后,成长速度非常快。
即便是2019年后,网红小火锅热度下降,呷哺呷哺品牌也迎来挑战期。
但因为品牌第二增长曲线湊湊的出现,及其后来的爆发式增长,基本为呷哺呷哺抹平了这部分亏损。2020年湊湊火锅更是贡献了31%的盈利额,成为呷哺呷哺的新增长引擎。
餐饮O2O将两个上市火锅品牌放一起比较还有一个原因。疫情之后的2021年,出于对疫情控制的乐观预期,海底捞与呷哺呷哺采取了相同的逆势扩张战略。
随后的2021年,因为疫情的持续严峻,两大火锅巨头遭遇了相似的亏损困境,业绩大范围下滑。
为了应对困境,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再一次采取了相似的战略,断臂止血,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其中,呷哺集团选择关闭两百余家亏损餐厅,海底捞关停了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
因为一次性关店造成大量亏损,2021年海底捞与呷哺呷哺业绩都陷入了利润巨额亏损,海底捞甚至亏损达41.6亿,“火锅双雄”直接变成了“难兄难弟”。
然而,虽然采取了相同的战略,但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在2022年的业绩境遇却截然相反。
海底捞顺利实现了扭亏。
据海底捞2022年年度财报显示,2022年海底捞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及已终止经营业务的年度收入约为347.41亿元,净利润约13.73亿元,成功脱离了亏损的“泥坑”。
呷哺呷哺却依然还在亏损。
据呷哺集团2022年年度财报显示,2022年呷哺呷哺实现收入47.25亿元,同比下降23.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为3.5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0.4%。即便对比2022年的盈警数据来看,净亏损幅度也在进一步拉大。
而且,同样遭遇疫情影响,2022年海底捞不仅实现扭亏,而且下半年还启动了“硬骨头计划”,重开了过往关停的部分餐厅,全年共计新开24家海底捞餐厅,同时有48家曾关停的餐厅恢复营业,属实出乎所有人意料。
而呷哺呷哺不仅没有重开门店,甚至还在继续关店。
据财报透露,2022年呷哺呷哺在2021年关店229家呷哺呷哺门店的基础上,又再度关闭了84家门店,其中81家呷哺呷哺餐厅、3间湊湊餐厅。
对于品牌的继续关店,呷哺集团的解释是,这些餐厅关闭的原因是大多数产生亏损,多数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且其模式不能够恰当反映品牌形象。
疫情阴霾之下餐饮特别是火锅品牌陷入亏损并不是新鲜事。
但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同为火锅巨头,同样在2021年大量关店断臂止血,却一个依然亏损一个实现扭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底捞做对了什么?亦或说,呷哺呷哺战略出现了什么问题?
02■
大力外卖的海底捞
业绩下滑的湊湊
不管是海底捞,还是呷哺呷哺,在2021年因疫情不得不大量关店断臂止血之后,2022年都在奋力寻求新增长点。
以海底捞为例,2022年海底捞除了继续优化门店经营之外,在产品创新,社区经营打造、数字化等层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其中仅产品层面,海底捞就做了3次全国性的创新,上架满3个月的区域性新品更是达到了127款,创新力堪比瑞幸咖啡。
但从餐饮行业的核心指标翻台率上看, 2022年海底捞的整体平均翻台率为3.0次/天,与2021年持平,同店平均日销售额从2021年的8.19万元下跌至7.38万元,并无明显改善。
反倒是在新开的外卖社区运营层面,业绩非常亮眼。根据财报显示,外卖业务收入从2021年的6.3亿元增至2022年的12.8亿元,实现翻倍增长,相关业务营收贡献也从期初的1.6%提升至4.1%。
而且,为了迎合疫情特殊环境,海底捞还组建社区营运事业部,打造出了“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新营运模式。
仅2022年,海底捞就实现社区运营收入12.8亿,较2021年增加6.5亿,社区营运的门店数量也从2022年年初的少于450家,增长至年末的1,400家以上,覆盖到350个城市。
同时,海底捞还在大力发展抖音渠道。仅2022年海底捞在抖音举行的2022年秋冬新品线上发布会,品牌就推出了11款新品,不过7小时就直播累计销售额超过600万元。后来的世界杯、双旦等节气,海底捞更是与抖音进一步合作,创造了不少业绩。
一句话总结,在餐饮O2O看来,海底捞2022年的扭亏跟品牌在外卖、抖音等层面的大力拓展不无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呷哺呷哺并没有在这方面使劲。
事实上,2022年呷哺呷哺不管是抖音新玩法,还是跨界破圈新营销,甚至打造会员与社群私域流量,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其中,呷哺集团多品牌会员系统于2022年8月上线,推出多品牌数字化营销新玩法。2022年底开展的“会员储值”优惠活动,仅一个月就吸纳储值额高达2.7亿元人民币。
在餐饮O2O看来,呷哺呷哺业绩之所以依然亏损,或是因以下两个原因:
1、门店改革下的进一步关店
正如2021年关店形成巨额亏损一样,呷哺呷哺2022年的亏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关店。
在过去一年里,呷哺集团虽然新开设41家呷哺呷哺餐厅、44家湊湊餐厅,以及1家趁烧餐厅。但也关闭了81家呷哺呷哺餐厅、3家湊湊餐厅。
频繁关店与开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呷哺集团的各项成本。
而呷哺呷哺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开关店,有两个原因。一、改变呷哺呷哺门店营运失衡,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现象。将呷哺的门店重心向消费力、购买力水平较高的南方转移。
二、是因为调整了门店模型,打造“面积缩减、投资小、高翻台”的餐厅模型,缩短餐厅的投资回报周期。
仅从门店面积来看,呷哺呷哺餐厅将从平均200余平方米调整至150平方米,湊湊餐厅从平均600余平方米调整至450平方米。
据悉,欢乐烧肉趁烧也将从340平方米优化至280平方米。
2、第二曲线湊湊业绩下滑
而曾经的业绩引擎湊湊的盈利下滑,无疑也为呷哺呷哺的业绩添了一份压力。
虽然已经孵化了茶米茶、趁烧等多个品牌,但自从主品牌呷哺呷哺营收与翻台率开始不断下降后,湊湊就承担起了扛起整个品牌营收增长的重任。
但随着门店密度的增加,门店稀缺性下降,原本高速增长的湊湊如今也出现了“跑不动”现象。
据财报显示,2022年,呷哺呷哺餐厅业务收入22.86亿元,同比下降35.1%;而湊湊业务收入22.06亿元,同比下降6.3%。
而且,湊湊餐厅的翻台率也由2021年的2.5降至2022年的1.9,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要知道,同样火锅赛道品牌海底捞,2022 年大中华区餐厅的整体翻台率为3.0次/天,同店翻台率更是达到3.1次/天。而当下的产品王者巴奴火锅,其门店翻台率有时更能够达到6次/天左右。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呷哺呷哺2022年虽然在大陆没有实现扭亏,在海外却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据财报透露,截至2022年底,呷哺呷哺已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经营11家的湊湊餐厅,以占比5%的门店数量取得了10%的营收,同店增长达5.5%。
未来,呷哺呷哺将继续在海外扩张,走国际化道路。
03■
火锅双雄的2023
或将继续“背道而驰”
不仅是2022年的盈亏情况不同,对于2023年的战略层面,海底捞与呷哺呷哺也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
或许是经历了2021年闭店之痛,海底捞在门店扩张战略上正倾向保守。
当下海底捞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开店计划,而据海底捞在财报中称,2023年会继续保持审慎的开店策略,择优开新店,并继续实施“啄木鸟计划”,攻克“硬骨头”门店。
在业绩沟通会上,海底捞高管也表示:“从市场环境来看,对未来开店是谨慎乐观的态度。乐观是基于环境恢复;谨慎是因为前车之鉴。4(指翻台率)不是绝对的数字。”
相比而言,呷哺呷哺却依然“勇猛”。据呷哺集体透露,2023年品牌依然会继续实行扩张战略。
据了解,2023年呷哺呷哺集团全年计划新开设门店230家以上。
其中,呷哺呷哺品牌新开120家,湊湊火锅新开超70家,趁烧欢乐烧肉新开20家。此外,公司港澳台及海外事业部将实施多品牌战略布局,计划今年新开餐厅超20家。
目前,呷哺集团已经完成了一季度超50家新店的开张任务。
而且,呷哺呷哺未来的新店拓展主要将集中华东、华南等南方市场,特别是上海、广深等南方地区一线城市,餐厅数量或将不低于整体开业数量的50%。湊湊也将进一步加密在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布局。就连新品牌趁烧也不例外。
一个继续谨慎开店,一个持续扩张,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火锅赛道,海底捞与呷哺呷哺谁的门店战略哪个更适合2023年呢?
让子弹飞一会儿,或许时间会给到我们答案。
-END-
出海也并不适合所有品类,即便是在国内市场,餐饮品牌认知整体并不强,火锅可能是撬动西方味蕾、了解东方饮食文化的最好载体。
趁烧瞄准一线、新一线城市,未来三年力争突破100家门店。2023年开出至少20家门店,首批门店将落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