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商网新闻报道)“我们总能遇见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吃到各种不一样的美食,很多时候这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复杂,我们总是习惯了奔跑,甚至忘了食物本真的味道”。
9月25日,这家让广州吃货们翘首以盼的,有点文艺、又充满时尚的 “走心·鱼见”餐厅终于正式试营业了,他们希望把食物最原始的味道,变成我们“心里”的味道,也就是“走心”。
以“电影+渔网”元素打造店铺环境
该餐厅位于珠影星光城,走近店铺,顾客便被它酷炫的外表所吸引。据走心鱼见创始人崔浩介绍,由于该地原来是珠江电影厂的发源地,因此在餐厅设计上便加入了“电影的元素”,并由餐饮行业大咖外婆家的御用设计团队、走心生活馆跨界时尚平台与猫扑渔乐餐饮管理等人马来精心量身打造,而这些醒目的元素集合孵化了风格独树一帜的“走心•鱼见”主题餐厅。
平民的餐厅与艺术的结合,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曾说:“菜肴不是唯一因素,餐饮的好坏,主要是看综合因素。” 走进走心•鱼见,食客们最先感受到的正是视觉上的刺激,其内部空间梦幻般结构,宛若太空一样。
墙上嵌入的电影播放屏幕、用捕鱼网设计的黑丝灯罩、投影到地板上的鱼LOGO、科幻酷炫的彩色楼梯以及黑棕色的磨砂桌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走心•鱼见的设计装潢里处处体现着设计师和商家的用心。这样的餐厅,在装饰上,已然与普通的餐厅暖色、亮色调的打造截然不同,“电影+渔网”元素的巧妙融合,为顾客营造了一种极致的梦幻“文艺范”体验,给予人一种时尚和怀旧相结合的复古情怀。
只做全中国“醉鲜美”的鱼头
好的用餐体验固然重要,但餐厅的食物出品仍然最关键。据了解,走心•鱼见主打的菜系是湘菜。如店名,顾名思义主要是以“鱼”为招牌菜 。
店里最出名的就是“一鱼两吃”。一条3.6斤到4斤重的鱼,其鱼头和鱼身分别通过不同的烹饪方法来烹调。“一鱼两吃”的鱼头主要有四种做法,分别为经典双色鱼头(剁椒酱椒蒸)、芫茜豆腐炖鱼头、原味鱼头以及湘潭水煮活鱼;鱼身主要有三种做法,分别为水煮鱼片、酸菜鱼以及香煎鱼身。
在走心•鱼见用最原始的材料,最简单的做法,每条鱼都是活鱼现杀。据介绍,店里不采用养殖鱼,而是精选来自千岛湖、澜沧江自然原生的环境下生长的野生有机鱼。由于水质清澈,营养物质少,这些鱼不得不为了吃或者避免被吃而奔波,因此运动量大,肉质自然细腻鲜嫩。其次,野生有机鱼不吃任何饲料,且生长周期长(从鱼苗投放到捕捞至少需要5年时间),有道是“慢工出细活”,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孕育,味道自然鲜美。就如他们所说,走心路上,是为了寻找最鲜活的美好。
除了鱼类菜品之外,在走心•鱼见最受欢迎的就是小龙虾。另外,店里还有各式各款凉菜、小炒等78道可口菜品供食客选择。崔浩表示:“走心•鱼见每个季节都会定时令菜,创造新菜式,并与顾客互动。”可见,重视品质,重视顾客诉求,这是走心•鱼见一直坚持都顾客的承诺。
走心•鱼见消费群定位针对80、90后
值得注意的是,走心•鱼见的创始人崔浩,同时也是餐饮品牌“渔乐现场”的董事长。他表示,走心•鱼见跟渔乐现场的定位不一样,渔乐现场现有三间分店,三间分店走的路线比走心•鱼见较为高端,人均消费为150元以上。主打的食材依旧是以鱼为主,但是食法更为返朴归真,主张原生态食法。
他察觉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80、90后已经成了中国新一代的顶梁柱,他们的创新以及对周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与传统餐饮相比,他们除了重视食物出品的质量之外,也非常重视服务的体验,因此一些较有创新特色的餐饮店会更受他们欢迎。为了与渔乐现场区别开来,走心•鱼见的消费群主要针对80、90这一代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人均消费约为五六十元左右,主张一切以客人的用餐体验为主导,“宁可少服务一人,也必须服务好一人”。
崔浩:走心•鱼见与走心生活馆都在于品类竞争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走心•鱼见”还是“走心生活馆”的一次闪耀跨界。位于广州正佳广场的“走心生活馆”为崔浩及其太太熊艳女士共同创立,“寻找真我,于物之初”,是走心生活馆的理念。
谈到走心生活馆的发展,走心•鱼见创始人、渔乐现场董事长崔浩强调,走心生活馆集合多种品牌。它融合了家居用品、甜品咖啡、植物花卉、乐队、美甲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和概念造就了人所向往的状态,进而影响人的生活品质。”
对于走心生活馆和走心•鱼见之间的发展差异,崔浩认为,走心•鱼见与走心生活馆虽然经营领域和范畴不一样,却有着相同点。“走心生活馆是年轻人的购物专场,走心•鱼见是年轻人的饮食专场。前者是品牌类别的竞争,后者是鱼品间竞争,关键都在于品类的竞争。至于品类竞争的极致,最终都要回归到我们五官的感知,最终还是要‘走心’。”
走心•鱼见创始人崔浩
茶百道不是先发者,就必须做到后发制人。它需要通过出海带来的营收增长和发展空间,让资本市场对其产生更多的信心。
永辉超市证券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会向胖东来学习相关优势。但关于网传的接管、帮扶事项,没有进一步的进展可以披露。
当高定价叠加价格战使星巴克错失了中国这一最大的咖啡增量市场,再加上全球经济下行对咖啡等可选消费的冲击,星巴克的天花板已经来临。
在极受重视的中国市场,星巴克销售额不仅下滑超过两位数且与市场预期的差距不小,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瑞幸和其他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
就一线走访来看,一些原本小众的景区餐饮,面对突然爆发的客流,还没有来得及包装出明显的差异和特色,不免陷入同质化的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