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比如,海底捞,你以为人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其实人家的核心竞争力是......
你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
比如,海底捞,你以为人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其实人家的核心竞争力是......
同样的,经过2015年的调整,餐饮大佬们选择了“变相扩张”的策略:收敛式扩张。
所谓收敛,是指主品牌的规模化扩张收敛了。比如,外婆家吴国平提出,外婆家永远只做100个店,一个城市只开一家店。
所谓扩张,则是通过新开副牌,实现扩张。比如味千拉面引进了喜多藏、西屋武藏、东京时尚、i烧等多个品牌;
呷哺呷哺也推出第一个子品牌“湊湊”,挺进中高端火锅市场。
都说餐企形势不好,可是,可是大佬们这样的做法,......分明就是“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啊。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让王道君来扯一扯。
前戏:消费者取向改变——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
餐饮真正的危机,是旧的服务方式的危机,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危机。
90后主导的消费价值取向就是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变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交需求。这正在“强迫”餐企做选择:要么死,要么从。
那么,90后消费群到底有多强大?很难用数据来说清楚。
但是,市场已经将90后的多元消费观念形成了“龙卷风”。这股龙卷风越来越猛,已经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
这股龙卷风的市场效应,就是餐饮原有的一种服务模式和市场定位,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这意味着一个品牌服务人群的相对人数在减少了。
于是,餐饮大佬做出两个惊人相似的“共同选择”:
1、减小开店数量,制造市场饥饿感;
2、多品牌化,满足更多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姿势1、在供给侧制造饥饿
需求多元化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品牌服务人群的相对人数在减少了。
如何应对?
霸道的作法是拼命开店,抢占更多市场。
高明的作法却是制造饥饿感。比如,东邪外婆家,应对之策就是“一城一店”。
外婆家吴国平说,外婆家会在第100个店停下来,外婆家永远只做100个店,炉鱼永远100,不开101个店。即使开新店,也会是关一个,开一个。
这种做法就是相对应地保障了每家店的客流量始终处于超饱和状态,避免因为多开店分流。
但是,这种饥饿营销,只是主品牌的收敛,从追求扩张转为追求稳健。在副品牌上,外婆家却在扩张。
此前是“蒸年青”的蒸菜品牌,最近又推出高端品牌“晏西湖”,还在筹划“你别走”虾馆......每一个新品牌,都承载着吴国平只开设100家店梦想。
姿势2、主品牌铺路,副品牌搭车
需求多元化,就是需要用不同的服务满足不同的需求。也意味着市场的风向转变了。
对于餐饮大佬来说,船大难掉头。
怎么办?
餐饮大佬们共同的选择就是“再造新船”——用副牌满足新需求。
味千拉面引进了喜多藏、西屋武藏、东京时尚、i烧等多个品牌。
味千拉面董事长潘慰分析说,如今的商场也转型分化成高端、中端、大众化等层级。
“味千拉面属于中低端定位,高端的商场场所,是味千拉面空缺的一个市场,我就在想怎么样能有一个和这样的商业场所配合的品牌。所以部分新品牌是针对更高端的消费者的。”
这是餐饮大佬们的优势,就把主品牌构建的供应链变成了高速公路,而副品牌也同样借这条高速公路,进行扩张。
还以代表性的外婆家来说。外婆家有多个副牌,形成了品牌矩阵。外婆家已经布局50个城市。炉鱼、蒸年青等副牌进入外婆家覆盖的城市,可以借用外婆家的供应链系统。
这就是品牌矩阵的优势。
而单一品牌的打法就不一样了。比如像西贝莜面村,到一个城市就要占领一个城市,多店面,用蜂巢式布局制造影响力。
餐饮业的大变革
餐饮业真正的危机,是旧的服务方式的危机,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危机。
对标市场需求,改进你的产品、环境、服务、营销等,从任何一个环节做成爆点,你都会成功。
也许,10年之后,成功者都会感慨,现在真是一个好时代,因为危机帮他们干掉了很多可能的竞争者。
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表示,老鸭集已在5个城市,开设18家店,2021年将进入上海等8城。外婆家2020年关店28家、开店33家,门店面积从大变小。
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认为,餐企最“难熬”的时期是在4\5\6月,估计到明年春节,餐企才能恢复到原点。未来,线上不会一直占上风。
目前东利多计划最早在2023年内开设样板店。同时计划2028年3月之前将整体海外门店增加到4000家,其中丸龟制面占到1000家。
味千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6.7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0.13亿元下降约33.1%;公司出现净亏损1.07亿元。门店数量共有669家,期内门店减少68家。
在极受重视的中国市场,星巴克销售额不仅下滑超过两位数且与市场预期的差距不小,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瑞幸和其他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