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来,真功夫首次向媒体展示中央厨房。
明年,真功夫将“开放”供应链体系,为其他餐饮企业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配送一体化服务。
开放供应链,只是真功夫转型的一个环节。根据真功夫的航母群计划,将通过孵化、整合一些餐饮企业,以入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大真功夫的企业群。目前已经孵化“秦王拉面”。
练就食安体系,“神器”成为竞争力
昨天,道哥通过VR,看到真功夫中央厨房是一个工业感十足的加工厂,所有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整洁,加工、清洗、传输、冷冻都是一条龙的机械化标准操作。
目前真功夫已形成了包括原料精选、过程监控、成品检测、三温储运、可追溯体系五个环节在内的具有真功夫特色的食安体系。
这其中主要有三个看点:
1、在源头上控制好食材品质。
要成为真功夫的供应商要通过资质审核、小样测试、现场审核和批量测试四个步骤,整个审核过程历时数月之久,包括实地突击考察。而成为合格供应商后,每批送来的原材料也必须通过诸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二氧化硫等指标检测。
2、把先进设备变成竞争力。
以微波解冻机为例。原料从-18℃解冻到-2℃仅需10至15分钟,最大程度保证了营养成分不流失,同时减少被污染的机会。
另一个“神器”螺旋速冻机,正好跟微波解冻机相反,能够将产品速降到-18℃,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品质安全。
3、通过供应链设计,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检验”提升品质,第二个阶段是靠“监控”保证品质,第三个阶段是企业通过流程设计,保证品质。
比如,过程监控就是早在生产线设计(或设备选型)的时候,品保就已经介入并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前提引导设计。而一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标准化的生产线建成,日常监控就是狠抓细节了,例如:统一的个人卫生控制、统一的空间环境控制、不同作业区域不同的温度管控等。
共享供应链——成为“食品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
真功夫的供应链体系,是企业战略转型的五大支柱之一。
去年6月,真功夫对外发布“孵化器”战略,就提出要依托“O2O营销系统、供应链系统、智能门店营建系统、互联网金融和真功夫米饭大学”五大支柱,以平台化模式支持和帮助创业者,从而推动中式快餐行业的集群式发展。
也就是说,真功夫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跟餐饮企业实现“共享经济”。
一直以来,由于快餐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业内企业良莠不齐且数量众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仅占全国餐饮营业收入的6.8%。
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下,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实际上是给企业提了非常高的要求。
而真功夫开放供应链之后,就成为一家“食品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让众多餐饮企业搭上真功夫“食品安全体系”的快车,省去了自建供应链。
目前,真功夫有三个供应链基地,华南、华东、华北供应链基地及一个全国调料中心。
明年,真功夫三大后勤中心及调料中心将对外开放,为其他餐饮企业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配送一体化服务。
为什么要开放供应链给同行?
真功夫首席形象官陈敏解释,一方面是大家可以互惠互利,另一方面也希望提升整个行业供应链水平。
关键,真功夫通过供应链服务,将企业打造为行业的供应链平台。
海底捞就是这样做的。此前,海底捞已经陆续拆分出了多个专业服务公司,为餐饮企业提供咨询、培训、店面装修、以及供应链服务。真功夫也已经走在这条路上。
真功夫已孵化“秦王拉面”
在去年真功夫25周年的战略发布会上,总裁潘宇海就对外公布了真功夫将实施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即真功夫的航母群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真功夫会在产业上尝试一些相关的多元化的战略,一是会涉足供应链体系上游原料的种植和养殖,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供应链。
第二就是平台化。
真功夫希望通过孵化、整合一些餐饮企业,以入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大真功夫的企业群。
目前,真功夫已经孵化了“秦王拉面”。从产品到画风,充满颠覆。甚至连真功夫这个亲妈,都快认不出来了。
明年,真功夫开放供应链体系,为其他餐饮企业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配送一体化服务。
到2018年,真功夫华南区中央厨房亦将迁址南沙,将建成新的供应链中心。这个公共平台的角色,不仅能服务真功夫自身,还能为各餐饮企业提供原料、加工、配送等专业化服务,发展为行业内的供应链平台。
未来,真功夫将从一个传统的中式快餐企业“裂变”为一个具有互联网特性的中式快餐产业平台。
现在,快餐品类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趋势,真功夫也在为适应趋势做种种变革,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势而为才会活得长久......
真功夫最开始的名字是168甜品屋,随后改为168蒸品店,1997年又更改为双种子,2004年更名真功夫。每次更名都反映了真功夫对品类的选择。
茶百道不是先发者,就必须做到后发制人。它需要通过出海带来的营收增长和发展空间,让资本市场对其产生更多的信心。
永辉超市证券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会向胖东来学习相关优势。但关于网传的接管、帮扶事项,没有进一步的进展可以披露。
当高定价叠加价格战使星巴克错失了中国这一最大的咖啡增量市场,再加上全球经济下行对咖啡等可选消费的冲击,星巴克的天花板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