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鑫妮
“走下神坛,回归理性。”丁祖昱一改往年说物管的好,回首2021年,他直言要理性看待。
12月30日下午,2022“跨越——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如期举行。丁祖昱从房地产的转折切入,细谈行业的现在和未来,引入物管等赛道的发展情况,并以“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点题。
他认为,在市场、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房地产行业正从白金时代径直跨入青铜时代,不过房地产仍将是压舱石和支柱产业,而且第二曲线的增长空间巨大。
在房地产第二增长曲线的阵营中,物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近些年轮番分拆的背景下,更显物业行业的承压能力。
但是,伴随着房地产行业从烈火烹油到危机隐现,物管逐渐走下神坛。丁祖昱从六个方面点出物企如今面临的困境:资本市场承压下滑、规模增长蕴藏风险、母公司依赖喜忧参半、基础物业费难以快速增长、增值业务现实骨感、智慧社区好事多磨。
巨大的潜力为行业发展兜底,据悉到2025年,物业行业总规模近1.6万亿元,年均增长约5%。回归理性的物企在新的一年如何见招拆招,将更具看点。
资本风力变弱
物管在资本市场火热,又在资本市场沉寂,一年的沉浮,资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代表资本预期的PE值在一年内坐了趟过山车。2021年,上市物业企业PE倍数腰斩,和2020年相比下降53%。此外,去年恒生物业服务的指数从年初到年底已经下滑了46.5%。
一部分原因是房企流动性问题传导而来。去年下半年,房企销售、融资急剧下滑,2021年7-11月,百强房企累计操盘金额同比下滑27.8%;7-11月融资总量环比下降了40%。融资口径缩小,债务浮出水面,暴雷声不断。
目前市面上的大物企多背靠房企而生,然而如今的局面让这些物企喜忧参半。房企带来规模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关联业务受损和出售的可能性。
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21年末,有10余家房地产背景的物业企业被收购或股权质押,交易披露总金额逾200亿元。
没有房企背景的第三方物企,处境也未改善。丁祖昱认为,独立第三方物业企业缺乏地产端稳定的规模供给,无法保证规模和盈利的持续增长,资本市场估值低。
弯道超车须小心
物企高速竞争中,有的用规模超车,有的用营收超车,也有的用增值业务超车。然而,弯道超车容易,翻车也容易。
一直以来,收并购都是拓规模的利器。据乐居财经统计,去年上市物企的并购次数超60次,金额逾300亿元,股权并购频率较高。
收并购补充规模,却“杀”了股价。据克而瑞统计,今年成交10亿以上的并购中,43%的买方披露交易后股价下跌。
不仅如此,一味拓宽规模还会带来毛利率下滑、现金流吃紧等后遗症,上半年财报显示,参与并购企业中有50%的毛利率下降。
除规模外,物企还要比拼增值服务。目前,物业管理服务的收入仍占据物企的营收大头,而且由于基础物业费无法快速提升,物企对毛利率更高的增值业务需求不断扩大。
为此,不少物企花大价钱拓宽增值业务线。金科服务就曾收购金科金辰酒店管理,着意布局酒店管理和团餐业务;绿城服务也收购了专攻智能化工程服务的浙江绿科。
不过,增值服务增长缓慢,也是需要面对的现实。去年上半年,物业企业增值服务收入同比略有提升,但是占比仍然不足16%。丁祖昱表示,优质优价仍然存在,不过增量项目受控制,存量项目难提价,而且提供的增值服务和业主需求不匹配。
青铜时代的物管
依托房地产行业的兴盛,物管得以崛起,当整个房地产行业步入青铜时代,物业行业是会跟着降速,还是另辟蹊径加速发展?
丁祖昱表示,行业跳过了黄金和白银时代,从“白金时代”一步跨入到“青铜时代”,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基于此,他提出了四大观点:行业规模回到五年前、长期聚焦25城、第二曲线空间巨大、剩者为王。
包括物管、租赁、商业等业务在内的第二曲线,与房地产行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曲线依托房地产的增量与存量积蓄力量,反过来房地产也要将第二曲线的力量化为自己增长的动力。
物业脱胎于房地产,房地产的规模是其规模的基线。据克而瑞测算,预计未来五年房地产行业年均规模为10.6亿-12.7亿平方米,中位数是11亿多平方米。这些面积,未来可成为物企的基本盘。
而在基本规模之外,物企开发的增值服务和智慧服务也可产生额外的收入。虽然丁祖昱用“现实骨感”和“好事多磨”来形容增值服务和智慧社区,但这条路已经是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供需的不匹配,尚未覆盖的地方仍有发力空间。目前,物企投入美居、租售、社区零售的增值业务覆盖率高于客户需求,而在家政服务、社区教育和社区养老等领域又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物业可以调整产业布局,合理满足用户需求。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一部分业主认为无用或者嫌贵,物业或开发商便不再投入资金。但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实施效果逐渐显现,智慧社区也将成为标配。
12月29日,招商积余公告披露,公司以2.3亿元受让南航集团旗下南航物业95%股权;五天前,以5362万元收购上航集团旗下上航物业100%股权。
12月22日,卓越商企服务拟3.5亿元出售卓越运营管理100%股权予溪水投资。而此前,在很多收购场合,卓越商企都派卓越运营管理出马。
截至12月24日,除去招股书已过期的物企,港交所交表排队等待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6家,而已挂牌交易的物业企业数量为51家。
鉴于当下资本市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估值重塑,叠加祥生集团消息面的影响,祥生活服务若成功上市恐会遭受二级市场边缘化,表现不甚乐观。
信贷收紧背景下,房企出售资产断臂求生会更加频繁,但这也给龙头物企提供更多的收购标的,强者恒强已成定局。
11月22日,祥生集团旗下物业公司祥生活服务仅递表近五个月便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公司在管物业组合包括住宅及非住宅物业,包括购物中心等。
就销售额角度看,建业地产可简单看作重资产模式,中原建业则是轻资产模式。“轻装上阵”的中原建业对比建业地产,在扩张上无疑有天然优势。
二度递表失效、15倍PE“卖子”……禹洲集团出售旗下物业平台或许源于资金困局下的无奈。下一次,商管平台又是否会被摆上货架?